來生。

今天覺得好累哦。可能是進入了倦怠期?

前幾天,曾經寫過的「青山」君發微信問我是否在美帝?不發朋友圈的我,大家都覺得可能這個人已經消失掉了。在我刻意保持低調的同時,其實坦白講,是對於自己同志身份的羞恥感。這種羞恥感可能是我內心底里也認為這是一種不太見得光的身份,也可能當年極力塑造的直男形象讓我感到惡心。我不知道。感覺因為不夠太坦白這件事情,失去了好多好朋友。

當然和青山的疏遠不僅源於此,更加複雜。一個人呆著的靜默的日子里,想起好多往事。譬如,本來是想在美國給自己買塊手錶,想起這一生擁有的第一塊手錶竟然是高中的英文老師送我的畢業禮物。那塊表是一塊還算名牌的手錶吧?我記得要一千來塊,一塊錶盤是黑色,一塊錶盤是藍色,那塊藍色的給了我,另一塊黑色的給了青山。我的整個高中時光都和他串聯在一起,大約同學想到高中時期,想到他一定會聯想到我。我們的另一個聯結是那個英文老師。大學時代我們還經常一起回去高中看她,自從她某一年去英國訪學,之後就斷了聯繫。仿佛我正在閉關修煉的時期?忘掉了。之後給她打電話、寫信什麼的都沒回復,我想她一定也遇到了人生的難以解決的問題。當初她從小縣城應聘我們學校,一個人在異鄉的時光遇到青山和我,她曾說,是溫暖和幸運的事情。之後呢?現在的她不知道好不好。我現在這個鬼樣子,也沒什麼臉面去見她。

說回青山。我猜青山是想要移民,於是來問我。但沒說幾句,他也覺得有點尷尬,就沒繼續說話。我對著手機屏幕發了好久的呆,也不知道怎麼回復那幾個表情,也就沒有回復。曾經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啊,無話不談,坐在操場上喝酒唱歌甚至還哭著大吼。手機屏幕那一頭的他,是什麼樣的表情呢?

於是就想到了來生。哦,「來生」是一個名字,也是高中同學。偶爾在高中同學的群裡會看到他發言,因為他和另一個女同學談戀愛,而那個女同學跟我要好,於是我和來生也關係不錯。高二的時候女同學移民新西蘭,他們就斷了感情。他總找我來傾訴他的眷戀以及怨恨。我才知道,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去世了,對於妹妹而言,他就是父親。那麼一個抽煙喝酒打架的混混,流淚的時候,真的特別性感。

很多意象都消散了,僅留下他的名字。我問他,你母親生前,父母一定非常恩愛,不然不會給他取名叫做「來生」。來生再會,還要在一起。

還有「趙敏」。大一軍訓的時候我竟然說跟她在一起,後來反悔,搞得她鬧自殺,滿城風雨。現在他父親都對我懷恨在心。某天我夢到了高中的事情,醒來看到她的微信,她說想我了,問什麼時候能見見。她說,一定要見啊,再不見,就老了。

那一年她從西安來到北京讀研究生,我住在北四環邊上的小區里,坐 26 路去她的學校看她,每週都在北理工的食堂大吃大喝。之後那一年,讀醫的青山也來北醫讀研究生,我和趙敏還去北醫幫她收拾行李。那一年是 2008 年,我在北大,青山在北醫,趙敏在北理,我們時不時的聚會見面,在秋風蕭瑟里我和青山去百年講堂看了《小武》十週年重映,扮演小武的王宏偉也到了現場,在電影瘦骨嶙峋的他甚至還有全裸的鏡頭,但站在講堂台上的他已經發福了,不知道還是否接拍電影。結束之後我們去藍旗營喝酒,正好遇到布衣樂隊的演出,喝酒的同時青山還像高中的時候一樣捋我的頭髮。之前看不懂小武的我,因為那之前經歷了一些生離死別,竟然看懂了,《小武》里王宏偉的好朋友結婚的時候,院子里的卡拉 OK 響起《心雨》,王宏偉的表情像是和好朋友作別,和自己的青春作別,我一下就哭了。那時候我以為我和家鄉的好朋友,和我的年少時光,和大學時候的好朋友、深愛過也失去了的人,正式的作別了。然後問青山,十年後的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今年正好距離 2008 年十年了。原來我以為那時候我和自己的青春作了別。像寶玉和大觀園時代的青春無法割捨那樣,我也曾經深深眷戀我的青春時光。青山、趙敏、來生,還有英語老師等等,我那時候以為終於不會失去他們,但終於,在不太久之後的今天,我失去了他們。

原來成長,就是不斷的與曾經的美好作別。

偶爾我會偷看趙敏的朋友圈和微博。她不斷的曬她和女兒的照片。我知道她一定會是一個很棒的媽媽,但她的先生從未出現過。還有青山、來生以及英語老師,我們都沉入了人生的懸崖邊或者跌入懸崖里,各自度著自己人生的劫。我們在無意之間,譜寫出那麼美好的青春,我們都曾熱愛、癡戀以及瘋狂過,然而誰知道人生的走向卻只能走向潦草的結局。然後最終消失在歲月的無聲盡頭。

想起往事,還是很感激。比起當下,當時的記憶又貧瘠又美好。因為投入和真誠投入過的愛過了,偶爾記憶來襲,發現自己是深刻的被善待了。如果有來生?如果有來生,還想遇到你們,還想跟你們一起度過那麼這樣的青春,即使有一天終於還是要面對「縱使相逢應不識」,以及後面兩句,「塵滿面,鬢如霜」。

飓风。

当年在广州混的时候,公司是两栋像刀片般高而薄的建筑,据说设计曾经得过世界大奖。作为一个北方人所提体会到的震撼是,设计师设计了长长的地下通道,如果需要从这一栋到达那一栋,可以从地下轻松通行。广州的夏天热啊晒啊,走地下不必担心晒黑,重点是广州常常下雨,尤其是梅雨季节,不论多大或多久的雨,都不必担心湿了衣襟。

在北京这种完全对人不友好的城市,到了广州看到天桥上到处是花花草草的设置,公交站有贴心的挡雨处,就连路边的一般建筑都会搭出长长的檐,不用担心淋雨。因此不必担心淋雨的梅雨季节,我反而非常放肆的行走,于是经常走着走着就摔倒,有一次竟然从宿舍的楼梯直接摔下去了,还摔碎了手机。毕竟,可以设计遮风挡雨的设施,却不能防止我的鞋太滑。笑。

经常听说南方沿海会有台风,却不曾经历过。不过说真话在广州我更喜欢雨天,太阳太大,也没法出门。

这次在美帝,某个晚上收到朋友发来的截图,是学校提醒大家躲避飓风。按照当时的预测,我所在的学校恰恰就在飓风的行走路线。发信息来的朋友是沿海城市来的,第二天就开车去避难了。我也不懂,假装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后来经另一个朋友提醒才知道要屯粮食,这才跑到超市去买了很多食物回来。从加州回来受到 C 阿姨的影响不再做饭,这几天做饭下来,又让幸福感在整个房间升腾。

不过像期待的那样,飓风还是绕道了,往南稍微移了移,我所在的城市不再是最严重的区域。但仍旧是夜以继日的下雨,时而大,时而小。手机的通知不断的发紧急通知要避难要避洪灾,电力公司不断发邮件来通知灾情同时提醒应当如何防护,就连 Leasing Office 都发短信以及在门口贴好信件,以提醒不打算出去避难的我们如何在灾难中保证安全。

如何对一个社会升起敬意呢?大约就是这个时候。美国的基础设施虽然看起来都很 fancy,但其实毕竟是公司运营,为了节省成本,基本上很多电线杆是木头的,很容易就受到影响。不过这种政府、媒体、苹果公司、学校以及各种商业机构在这种时刻能够坦诚的交流,同时不耐其烦的善意提醒,真的让人感到温暖的同时又很安全。毕竟这在号称以「关系」见长的我国,是没有见过的。大家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我觉得我的非常吵的中国邻居应该是外出避难去了。于是在「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雨天里,我一个人享受着听雨的快乐,沉浸在看剧和写东西的平静中,竟然是一种久违的快乐感受。不过今天傍晚,貌似楼下的中国邻居回来了,看来又要回到吵闹的时光啦!!!

怅惋。

昨晚和光华的师弟吃饭,他马上也要回国了。

约吃饭的时候,还有临赴约的时候都有点紧张,生怕没什么话可以聊。以前见面吃饭都是和师妹一起,这次单独,确实有点不适。他是那种非常典型的优等生,应该从小到大都是正直且勤奋的那种,我总觉得与这种人似乎没什么话题。但还是要见的嘛,毕竟我们都知道,在国外可以经常吃饭打趣,然而回国是很难有时间再见一面的了。

可以当做是最后一次见面。

因为据说很多人被招安为 GA 局的人,因此其实涉及到时事政治,谁都有点小心谨慎。尤其,他总觉得我所在的单位意识形态控制应该颇为严格,而我又觉得他根正苗红、党员还想进入体制内工作,生怕说错了话。

最后还是聊到了出国之后的魔幻体验。说来奇怪,我们都觉得似乎出国之后,政治关注本身提升了,也有了很多之前从未有过的想法。然而我们都无法去衡量说,究竟这种想法的转变,是因为今年上半年发生的魔幻事件,还是因为出国,可以接触到多元的不同声音、不同态度,因而导致我们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问他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还和从西雅图的他的女朋友一起吃过饭,我就问他,结婚之后想不想要孩子。他认真想了下给了我一个答案。

如果过的还算可以,例如每年年收入能有个百万,那么就会把老婆送来美国生孩子。anyway 还是要送来美国。

如果日子过的很差,例如在北京每年只能赚三五十万,那么就算了,不生了。

我听了之后特别难过。话说我也很喜欢小孩子,甚至看到 C 阿姨那么认真的代孕,我自己都有点动心。然而时移事易,终究是一个悲惨的星球,似乎很少有人能过的精彩,因此自己也觉得算了。何曾想,这个师弟是何等的钢铁直男,也竟然说在这样的时代自己并不想要小孩子罢了。

事实上这样的困境都来源我们自身。例如他问我的,为何没有入党。是没有机缘,还是从来就是个愤青。我想一部分启蒙来源于 TW,那个姑娘真是个性,连团员都不是。不过我觉得我在来美国之前是不配称「愤青」的,算个「文青」。后来究竟是自己没有那样的兴趣。

他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似的,对我解释为何他会入党。这倒奇怪了。这有什么。不过他的道理似乎让人难过。他说,他毕竟经历过一个蒸蒸日上,整个国家都每天每个部分都在变好的时代。然而现在总让人觉得怀疑,自己的青春时代,竟然随着整个国家最好的时代,一起远去了?

于是可以可想而知,那些曾经曾经经历过八十年代开放时代的一代人,在那之后的人生,内心是何等的境况。

于是整个吃饭,也没有吃很多,两个人究竟大部分时间都还是在讲话罢了。跟我预期的迥然不同,竟然有点温情脉脉、彼此懂得的意味在,有点感人。

要知道我们都曾经算是有出国机会的。在适当的时候没有把握的话,似乎那样的机会再也回不来了。但是,谁有想要背井离乡在所谓的他乡享受空气和瓜果蔬菜呢?不过是,自己的故乡,连最基本的自由和尊重都不愿给,那么还能让人怎么办呀!

鸟鸣。

又 almost 写完一个本子。话说也算是写了很多本子了。这次算是呕心沥血的一次。

有点不同的是,这次和上次(二月初来美帝时)写的感受有点不同。这次并没有写到想要呕吐。所以说还是要写点自己感兴趣的,最基本不要让自己觉得完全没法驾驭的那种。

但是写本子的时候真的会有严重的身体状况,那就是睡不着,做梦也在做相关的梦。我想创作型的工作果然不适合我。每进入到那种状态,我就必须让自己整脑袋如骏马在草原飞驰。后果就是很难再停下来。于是睡不着了。

刚来的时候睡不着,四点多就有鸟在叫,唤醒别人的新一天。渐渐的出门不再是浓浓的夏日热情,开始有渐渐秋凉,像现在都要凌晨六点了,太阳还藏在山的那一方。

又一个秋天来了。

患者。

很烦,最近又开了整晚整晚睡不着。

烦死了。

但其实良好的作息是需要自制力的。我现在却一点都不想要再委屈自己了。

夏末。

很快夏天就要结束了。虽然在北卡的夏天也不太像夏天,空调也不怎么打开。最近我总算是能逼自己傍晚的时候出门跑步,最初从加州回来的时候八点出门即可,最近则要七点四十,不然再晚回来就要天黑了。路过一个不像是富人会去的医院,门口总是有黑人喊我,让我停住。我只知道他们坐在轮椅上。我没回头。然后换了跑步的路线。

已经忘记北京夏天的炎热。我会用什么方式来回忆北京呢?此刻可能是《颐和园》里面余虹的日记。

今天跟人约着吃午饭。因为上次吃太久,这次我特意控制了时间,大约两点的时候就结束。周日开车去送了光华的师妹,如此一来,我在这里认识的人就更少了。仔细算起来应该只剩下两个。这两个,都不是能孤独的时候约饭,以及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求助的人。

最近找了不少文献,在找文献和读文献的时候,经常就气馁放弃。经常做噩梦,大汗淋漓。美国的博士教育是非常成熟的,在读博士期间就要基本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自己为自己找好阅读书目并进行阅读,在这个过程中确认自己的兴趣,最重要的是,阅读的积累是不可少。不仅要读经典的原著原文,也要跟进当下最牛和新鲜的研究。如此积累下来,等到要写论文的时候,基本上在自己关注的领域之内已经是有一定的积累了,在写 research question 的时候不仅理论建构问题不大,引经据典也算是手到擒来。如此对比,我在读博士期间虽然也算是读了不少书,却没有循此路径。因此虽然阅读本身不可能是白费的,毕竟「开卷有益」,但似乎功效更多是如同提升审美般提升了学术的品位,至于学术能力,基本上提升不大。

现在的阅读终于算是可以串上线,点滴之间有所关联。也算是好事。

要多多逼自己出门到学校。果然在学校的效率比家里好多了。总觉得家里像是一个人住的寺庙,虽然清苦,但是人在完全自由状态时真是可怕,完全放飞自我也不是好事。

惊吓。

聊起人生选择和前程得失,她突然亮出一种豺狼虎豹的气场,眼里放光,牙尖嘴利,平常那种温柔缱绻不再。我被吓到了。

无力。

最近几天讲的话比过去半年加起来都多。

但没办法。很多时候小崔在我对面坐着,我们讲啊讲,感觉到无力感。语言可以弱化这种无力感吗?可能比你不行。

只有一句,她说怎么可能感觉人生过不好了呢,只可能因为你每天醒来睁眼时,不够努力。

嗯,她健身,跳舞,学画画,带我去了当地很多我有趣的地方,绝非旅游景点之地。比起来,我真是个懦夫。

感恩相遇。

吓醒。

我今天真是 literally 被吓醒。被谁?被自己,或者说被手机。

好久没查投稿系统,想起来看了一眼,竟然被退稿了。二话没说改格式重新投。

那篇是出国前没日没夜写的啊。不过感觉确实不是所谓大家关心的题目。

然后,晚上,收到了老板的转发新的投稿确认邮件。我都没告诉他退稿,通过这种方式,我猜他肯定知道了。他这么聪明。这种交流方式也是绝了。

接下来,我的版面,都要自己挣回来啊。没有可以依靠的人。

临睡怕再被吓醒。退出了微信,感觉好像没那么紧张了。

不过腰开始疼。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征兆。

跳点。

话说俞飞鸿在出演《小李飞刀》的惊鸿仙子时,大家更多把目光放在当时的台湾第一美女萧蔷身上——我童年的记忆中,八点档开始播出的这部剧,更多记忆点是「探花」的名头、片尾曲还有那个留下童年阴影的小鬼。对于惊鸿仙子只是有一定的印象,但很模糊。之后俞飞鸿被封为仙女,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自己的能力——毕竟在一日千变的娱乐圈,谁能记得谁超过一年?当萧蔷已经完全被林志玲取代,当小李飞刀已经不再被人熟识,当贾静雯已经不再拥有灵动和稚气未脱的脸,俞飞鸿还在那里。

当然作为《锵锵三人行》的忠实粉丝,更多的对于她的好奇心来源于她和窦文涛的八卦。但是他们俩在节目上的坦然反而让人无法继续伸出好奇心。且罢了。

昨天看豆瓣有人提到俞飞鸿上《金星秀》时说的那段话。本来金星是问,你在人生中有没有过曾经飞蛾扑火般的爱一个人的状态?俞没正面回答,绕过去给了另一个更让人惊艳的回答:

在成长过程中,触动最大的不是多爱一个人,不能在一起的那种伤感;在我有成长的「跳点」的时候,是你发现你爱过的有一天却会一点都不爱。我明白那样的感受的时候,其实我是痛哭的。那时候就觉得是成长了。

不管她多美,在说出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我觉得在我这里她可以被称作女神了。

这样的感受类似于,我再也没办法去喜欢,曾经支撑我的很多「文本」了。别人的样板型的爱情故事,著作或者电影,甚至自己曾经呕心沥血写出来也曾经沾沾自喜过的文章,当我有一天发现我竟然一点都不爱,甚至有点嫌弃的时候,我也是如此的感受。

这么想起来突然不抑郁了。最近几天集中看了不少电影,也会看一些曾经喜欢过的。发现自己解读的角度已经与当初完全不同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感受,有点惊吓,觉得人生可能会从此无趣,但是确实找到了更难去触及和「概念化」的意义层面,可能会有点窃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