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花开花落终有时。

《如懿传》的播出经过一波三折的电视剧最终在网络平台上线,如果未来有人写中国电视史应该要记录其中吧。种种原因使得这部投资较大、制作精良的电视剧无法上星,而通过网络渠道播出。恢弘的制作,精湛的表演,糟糕的剧本,与历史不符的剧情……因为正好接档了也是网络平台播出的《延禧攻略》,加上国人对于乾隆时期的人物较为熟悉,导致这部剧的讨论度颇高。我看豆瓣上,黑粉比较多,似乎有人稍微说点赞许之言,就会有人马上问是否是五毛之类,无语凝噎。今天醒来看了两遍最后一集,想说点自己的看法,权当记录。

一、为什么我能看得下去这部剧?

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要说说自己的变化。我曾问认识的电影达人果老师,他说已经弃剧了。我在想,那么我为什么能看得下去,而且竟然还非常心水?那么尖刻的我,怎么了?

我记得我导师曾经跟我说,他说我呀,太敏锐,总是太容易看到人与事的缺点。于是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大的变化,就是我自己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知道人生之难,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于是在看人待事上,就变得宽容了。若说从前主要是在挑毛病、不满意之间,现在则主要是看优点,发现能达到的美好之于何处。我想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曾经喜欢看的美学是极度唯美或残忍的,例如岩井俊二的《情书》和《莉莉周》,当然现在对于这样的电影也是喜欢的,但喜欢的层面却不仅仅停留于此——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能看明白的也多了。于是看《海边的曼彻斯特》也会多看几遍,没啥惊心动魄的环节,都是失败者——那一幕男女主街头相遇,甚至都不需要完整的对白,自己已经是伤感和悲怆至极,内心里,这才是更多的人生真相,看似平常的人生里面,云淡风轻般的,写下的却是直白的破碎人生。

看多了跌宕起伏、浪漫唯美,会更喜欢平淡的表达。

所以电视剧版本的《如懿传》里所表达的人时人世,与当前阶段我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理解较为接近,这是第二个原因。因而即使确实剧情拖沓、有很多逻辑 bug,我也还是一直追,甚至为了第一时间看到,早起和晚睡。

二、「作品」

我一直在想什么叫做「作品」。我想速食时代,那些看着让人爽,爽完就没了回声的,不论其体裁,都称不上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人秀、综艺之类,很难称得上「作品」,更遑论一个人的「代表作」。那么「作品」是什么呢?是那些能让人反复咀嚼的文本,甚至,当你遇到了某时某事,发现某个「作品」中诠释、解释、表达了那样的你的心情,你回头再看,再看,心中的结打开,迂在胸中的疙瘩终于释然。我有很多这样的喜欢的「作品」们,它们有音乐,有书籍,也有电影和电视剧。

这个意义上而言,对我来说,《延禧攻略》称不上「作品」,它确实好看,看的人很爽,但知道剧情之后我不会想要再看一遍。但《如懿传》是作品,很可能某些场景会不断在我的脑中闪现,甚至帮我解释了我的一部分经历、心情,表达了一部分我自己。

我会反复观看的几场戏,一个是周迅坐在门口,无奈的手托腮红,望着夕阳的眼神——不管你愿意或者不愿意,这场「斗争」,你都是必须要参与的了,你无从选择。一个是断发一场,孤独走出的一幕,以及之后一个人失望、落寞的样子,确实是没什么好说的了。再有是倒数第二集两人最后一次相见,周迅平淡的似笑未笑,无言,客气,礼貌,其实是与君的最后一次见面,话别。心都死了,当然会笑,都忘了,可以原谅,没什么不能原谅。不就是人生里面最悲凉况味的封底。

三、你活过,你写过,你爱过

李银河前几天在微博读给王小波的信,到这句「你活过,你写过,你爱过」我还能忍住泪水,但到下一句「万一灵魂存在」时,我就忍不住流泪了。「万一」这个词,在我的语库中,用在这里多少是有点不合时宜的,它强调了写作者对于预设的不相信,内心的预期是基本不可能。或者有可能是,它更接近于李银河的日常口语,和我们在媒体上听到看到的不太相合,那是一种近乎个人的表达,通过这个词,这封信,归于个人化,与旁人无关。

年少时候看《泰坦尼克号》,其实并不觉得伟大,甚至不理解为啥有人会哭,多年后修复版重映,我记得我在中关村的美嘉看,还是不懂为何大家会哭。我这个人,思想的底色常常是灰色的白,有点悲观。我总觉得,死了挺好的,你们就不用面对生的煎熬,以学区房、理想的不可能实现、中年危机、自我失败等来凌迟你们的爱情。

之后小李子和肥温重新聚首在《革命之路》里向我们书写了爱情的破碎——事实上不是爱情的破碎,是人生的一步步、一道道、一丝丝的气若游丝的死去。

很少有华语电视剧向我们展示人生与爱情的关系。按照我现在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如懿传》里书写的「兰因絮果」,少年相知到中年离叛,可能是这部剧之高于其他剧的解释。这不是一部智商足够的「宫斗剧」,是一个人一生的可能镜像。

年轻时因为心里有爱,有信任,即使在冷宫,如懿也要活得像个样子,也能怀抱希望的活下去。最终登上后位,却看到一个本来勤奋刻苦、兢兢业业的帝王的中年时代,他又自负又自卑,更多需要的是「顺服」而不是「相知」。人生到此,她却把自己的人生境况变作了「冷宫」的那个。没有了可以指望活下去的精神,「中宫」还不及冷宫。

四、刚愎自用、薄情寡性、自私虚伪、疑心深重

在「断发」一段里,如懿口中对乾小四下了审判,用四个成语。据我的观察,大多是经历过中年危机的男性,在中年危机之后,尤其是如果他其实本身过的较为顺遂、成功、有地位,就会到这个境地。说到头,只爱自己。

在小说原著里,有更多这样的刻画。主要通过乾小四为何会越来越喜欢炩妃这个角色来谈起的。从前炩妃不懂如何做燕窝、分不清陶瓷的区别,在漫长岁月中,这个女人不仅学会了这些,而从乾小四那里,看到的更多是「作为自己一手栽培的作品」的炩妃,也就是说,年轻的时候乾小四喜欢的是青樱身上的耿直、才华与理解,而中年之后,这个男人更加喜欢自己的作品。更甚者,炩妃非常懂得如何「顺服」和投其所好,满全满足了乾小四「自恋」与「刚愎自用」。他从炩妃那里看到的,全然是自己多么棒多么好,而不是对方。事实上,他已经看不到任何人了。

有历史学家分析过我国相关领导人晚年的错误。在此不便做引述。一个人对于自己和权力的迷恋终将让他迷了双眼,刚愎自用,又疑心深重,总觉得所有人都要害自己。在端传媒发布的文章里,这个汉学家强调,当前境况下最可怕的也是如此,历史是否会重演尚需观看。

五、周迅

喜欢周迅,但却从来没像喜欢王菲那样喜欢。到今天看到《如懿传》,然后我又翻了不少她的访谈来看,越觉得她有味道。

在《李米的猜想》里,她露出自己的雀斑、暗黄的皮肤以及深情的嘶吼,你会觉得,李米就是周迅。她把对爱人的爱写进歌里,放进自己的唱片,那首歌叫做《大奇》。爱就是爱了,不管未来会怎么样。

访谈里她提到两部电视剧,一部是《红高粱》一部是《如懿传》。她说,两部作品让她找到了某种恰当的渠道,让她表达了自己人生里的感受。于是在等待《如懿传》的间隙,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周迅版的《红高粱》,戴九莲在乱世里对于占鳌的爱。张俊杰去和于占鳌打架然后卧病不起,戴九莲也不见他,对张俊杰他爹说,你要死就赶紧去死,要活就活的像个样子。她对于占鳌说,救命恩人你都不救,你就不是个男人。她去日本人那里看被抢走的女儿,她知道救不出琪官了,就说让娘再看看你,娘记得你的样子了,然后就走了。《如懿传》里,她爱一个人,却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处境出卖任何人。周迅在访谈中说,她不想活在娱乐新闻里,不想让大众消费她的人生故事,但她的表达方式,就是在剧里通过角色,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

那么《如懿传》里,周迅通过如懿表达了一个怎么样的她呢?在爱情里的心如死灰,还是不论世事如何变迁都要坚定的写自己?最近读《沈从文的后半生》,作者张新颖写说,沈从文也与一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相遇了,但他却没有陷入到时代之中,他用自己的每天与世界抗争的方式,用一个小小的个体可以使出的最大的能量,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处境,从而超越了时代洪流中大时代对他的「定义」。弹幕中,很多人骂如懿的智商不在线,事实上怎么会不在线呢?只是她不屑于去斗罢了。最终不管是礼制、位分、姑母的嘱托、儿子的未来,都没有能够成为困住她的方式,当她心里信的时候,她愿意从冷宫书写到翊坤宫,当她心死了的时候,她也拒绝历史、权力对她的书写。她拒绝册宝,剪掉合影上的「自己」,断发与年少时的弘历(红荔)与青樱告别。她何曾不知道将来会带来怎么样的下场?她更在意如何书写自己罢了。她轻轻的栽培那株已经死去的绿梅,一个人坐在自己一个人的岁月里罢了。

《如懿传》也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是一个超越了东方女性书写历史方式的故事,她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与时代无关,与情爱无关,与荣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