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情的爱情电影《甜蜜蜜》。

《甜蜜蜜》这部电影被很多人认为是华语电影中的经典之作,我觉得我看过好多遍了,至少在CCTV6还有第十放映室都看过,所以我从来没有觉得这部电影有什么我不能驾驭的。硕士毕业前夕我无事可做于是翻来看,还是很被感动,心里给它打上一部「爱情」电影的标签,认为十年之后能在纽约街头相遇真的是缘分使然啊。直到年前《甜蜜蜜》重新上映,我自己先在屋里看了一遍港版,又去万柳华联看了一遍内地版,久久意不能平。三十岁再看这部电影,字字血泪。

言语所不能尽意表达的

先看《港版》,基本上同期声,然后再看内地版觉得非常蹩脚。内地版较之于港版最大的改动是:1)黎小军和小婷在港版中是来自天津,在内地版中被改成了无锡。2)张曼玉所扮演的李翘的同期声被剪走,大部分,尤其是前半段与黎明的对话都换成了国语配音。这也是我最想写的部分,语言本身在这部电影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暗示作用。

中国之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而每个人的发音都基本上取决于其童年的生活地。这个在演员的选取上就有意思,因为黎明本身是出生在北京,杨恭如也有内地经历,陈可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最初最中意的女主角是王菲,也是因为其北京出生成长的背景。最后由张曼玉来扮演李翘也并无不可,因为在电影中李翘是广州人,也讲粤语。虽然香港话和广州话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是由广州话发展而来,而一个广州人想要讲地道的香港话简直太容易了。所以李翘觉得自己有天生的优越感——她讲粤语,她从小跟香港人看一样的电视台,喝一样的维他奶,怎么会跟「北方人」归到一类去呢?

语言这件事情在同族群的认同上,开口就知道是不是老乡,同样的发音的直接指向就是「us」。最好玩的例子是获得数项大奖的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中,只出现了两种语言,台湾的原住民语言和日语,国语作为台湾当局的官方语言,是缺席的。魏德胜用这种方式来表明他的绿营立场。

那么在《甜蜜蜜》里,讲粤语的张曼玉怎么和黎明谈恋爱呢?似乎一直是张曼玉在讲粤语,黎明最开始讲国语,然后慢慢学会粤语(张曼玉的语言),于是开始讲粤语。张曼玉虽然国语讲的不错,但是却很少讲国语,虽然对于广州人来说母语也是粤语,但是面对不会讲粤语的「comrade」,她仍旧守住自己的粤语界限。只有非常少的几个地方她妥协了,那就是跟黎明推荐英语学习班的时候,她很认真的用国语讲话,做推荐,为工作,为赚钱。其余的都是黎明在不断的学习张曼玉的语言,这些语言包括粤语,英语(在英语学习班的时候黎明基本上开始了熟练的粤语对话,代表着他终于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张曼玉世界的人),也包括她的ambition,于是他帮她送花,学炒股炒楼,一个是为了爱情,另一个是为了内心的梦想,那时候,李翘只想当一个香港人。

除夕夜是两个人关系的拐点。那个晚上张曼玉做生意失败,跟黎明承认自己是广州人,而她非常喜欢邓丽君。第二天黎明带着钱来找张曼玉,希望自己能承担责任(双关),张曼玉则丝毫不让步,赶黎明走。最后张曼玉边擦玻璃边和黎明做新年祝福,之前操着粤语的黎明,在说祝福的时候用了国语,那才是他自己。张曼玉坚定而隐忍的回应,都是粤语,最后以一句「友谊万岁」作为终点。这也是这部电影最残酷的暗示,无论黎明心里多么的向往张曼玉的爱情,但他们终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操着普通话的黎明和讲着粤语的张曼玉,终究会在不相交的感情线上。

穿着爱情外衣的政治电影

这当然也是一部政治意涵非常丰富的电影。大概举几个例子。

最初来香港的黎明,依旧延续着他在天津时的爱好,骑单车。他骑车在香港欢乐鼓舞的样子像是获得了新生一般,这个时候的背景音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你可以想象一下,1986那年的中国内地是什么样子,而黎明已经在自由世界里面,可以挣得比「党干部」都多,可以打游戏机可以吃麦当劳,香港跟天堂没什么区别。政治隐喻不言而喻。

内地版将天津改为无锡。1990年的前一年,黎明写给小婷的信里说「听说北京今年夏天特别热,热死好多人」,大家就都知道所为何指,而选择北京旁边的天津,则是最好的隐喻。在内地版中,导演主动将天津改成无锡,不去触碰敏感点。

另外,这部电影不仅想要探讨97回归之前的香港社会的普遍心态,更加想讨论敏感的两岸三地的对峙状态。电影的中文名称是「甜蜜蜜」,大家都知道这是台湾歌手邓丽君的代表作,而因为当时的中国内地还非常缺乏流行文化,邓丽君当时在内地特别红,香港那时候最红的应该是谭咏麟?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黎明说的「姑妈说,只有大陆人才喜欢邓丽君」。而这种台湾歌曲在内地很红,而邓丽君却无法出现在内地的状况,基本上就是当时两岸三地状态的现实比喻。

然而在张曼玉终于当上「香港人」之后,驱车的张曼玉、黎明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在街头遇到正在给粉丝签名的台湾歌手邓丽君。这是本片真正的三个主角第一次同时在场,分别代表着中国内地的人与台湾的流行音乐文化,在香港的相遇。

这也是一种现实。内地人拼了命也要挤入香港,哪怕抛弃妻子也要来香港实现自己的梦想,尽管有的人的梦想是接小婷来结婚,有的人的梦想是「成为真正的香港人」。而对于当时的中国内地来说,尽管台湾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经由邓丽君这些流行文化的媒介,正在跟全世界华人共同熏陶着《甜蜜蜜》的旋律,而对峙的两岸唯一可能的相遇,则是在香港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中,从而歌颂了香港在两岸和解的过程之中所起的作用。

香港电影《甜蜜蜜》

香港人对于香港的热爱真的是内地人所法理解的。《甜蜜蜜》拍摄的时期,正是香港经济腾飞,流行文化异常发达的时期。导演陈可辛用了很长的篇幅,在一个爱情电影之中,从两个内地人的视角(仰视),记录了香港的黄金十年。那些年香港的股市、楼市等。当然,香港最大的魅力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有梦想,只要肯努力就会实现梦想,哪怕你是白手起家的内地人,你也可以做到大酒店的二厨,或者拥有自己的花店和婚纱店。

最后的电影的场景搬到了美国纽约。张曼玉在自由女神像下给父亲打电话说自己拿到了绿卡。类似的场景在香港的时候也有,她说她刚给母亲打了电话说赚了钱。香港和美国有类似的背景,那就是「移民社会」。现在的香港人,大部分都是爸爸那一代或者爷爷那一代来的,对于「我是谁?」这样的身份认同问题从来都是直接而粗暴的。在经济上取得了相当成绩的香港人,在97回归(回归即意味着要从香港人变回中国人)之前很多人移民去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张曼玉和黎明也作为这群移民潮中远走他乡的内地香港人,来到了美国。而聪明肯干的张曼玉,终于在「自由女神像」这个有着万千象征意义的地方打电话向身在内地的亲人宣示自己的获得的美国身份的合法性。

张曼玉这个角色,是陈可辛对于香港人的自比。大多数现在的香港人跟李翘一样,都是广东省的移民。她聪明、勤奋、坚强、有野心,敢说敢干,敢作敢当。她不断的在努力然后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在ATM机前有过嫣然一笑,也有过失望沮丧。她面对强大的黑社会也没有任何畏惧,不卑不亢,她可以在任何环境下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肯定,获得成功,她也可以拥有黎小军骑单车的爱情,或者黑社会老大豹哥带着金表却在后背纹「米老鼠」的爱情,但她似乎总是在追逐,追逐似乎就是她的宿命,但是她也不知道自己在追什么,直到千帆过尽,她经历过她想要的所有人生高潮和低谷,在获得的了最终身份的合法性认定之后,她才开始大口大口的吃肉,才开始在大街上疯了似的寻找那个似曾相识的背影,才可以在纽约的街头,在《甜蜜蜜》的歌声中,再次遇到最初的爱情。追逐似乎就是她自己的救赎,她的宿命。

那一幕,豹哥对着空荡荡的纽约街头,开始回忆他最初出道时候的油麻地。对着风景相似的大街,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张曼玉小姐吃着她的凤爪。豹哥的表情像是出了神,那是他的英雄时代,创业派们总是喜欢英雄化他们最初的样子,那当然也是回不去的好时代,望洋兴叹的时候,谁能忍住不自我感动一下,落点眼泪做修饰呢?放到十年后的今天来看,像是陈可辛做了一个预告,香港啊,你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