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2021-02-01 20:44

朴树在演唱会时说,他在第二张专辑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她在睡梦中》。歌词是这样的:

好静呀我们的夜 yeah / 看着你睡在我身旁 / 像孩子一样

我多想摇醒你 / 告诉你我有多么地爱你 yeah

情人啊醒来嘛 / 快看着我说你也爱我

可是为爱我而来人世间 / 穿过那茫茫的人海 / 睡在我身旁

我多想留下来 / 永远在你枕边啊 / 日夜陪你欢愉呀

情人啊 / 看着我 / 就这样绝情的老去啊

我当时听完这首歌,心里想,朴树要多爱那个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歌。看这部电影时,我脑中一直响起朴树的歌。

我已经多久不会因为「纯爱」电影而感动?真的是很久了。当然我已经忘掉自己的「文青」属性,并不代表我不是文青。在适当的场景下,还是会这样迸发出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这样的。像是自己恋爱,又失恋了一样。

看完正好是黄昏时分,因为疫情肆虐,总觉得黄昏的景色如同末日。可我却非常感动。我问自己为何这么喜欢这部电影。想了半天可能是,就好像讲了自己的故事。

有些故事是有普世价值的。贾樟柯看了侯孝贤,说侯孝贤讲的分明不是台湾的故事,而是山西汾阳的故事——某意大利导演(我忘了是哪个了)看了贾樟柯的《小武》,说这分明不是汾阳的故事,就是意大利的故事。

仔细想想,讲出了我的故事为什么值得感动,并且令人赞赏呢?是因为大部分的电影,都披着「爱情」或者「同志」的标签,没有讲到深入的肌理里去。在消费所有的标签,当然也无法让我感动,更加没讲出我的故事。这部《燃烧女人的肖像》不同,它厉害就在于,它的故事讲的太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于爱与离别,竟然那么克制、轻描淡写,却也像真实的故事一样。

因此如果不把电影当做「女同」电影——我很多时候看不懂女同的情感状态的起承转合,太绵密细碎我就懒得去理解了——这部不一样。

我甚至觉得,Call Me By Your Name 如果拍好了的话,就该是这个样子。

关于两个女生为何相爱,这件事可以解读的角度太多了——我觉得关于这个部分,厉害的地方在于凝视、创作与爱之间的关系——在创作的过程中,你会爱上你的凝视对象。她耳朵的形状、她生气的嘴角、她摆手的姿势——关于纯粹爱情的互动的部分——如何勾引、确认之类,我认为可能没有 CMBYN 那么好,然而这不重要。考虑到富家小姐的故事和时代背景,我们很容易可以生出一整套的爱情叙事——这在我看来也不重要——作为电影来说自然是重要的,但不是我很喜欢的原因。我喜欢什么呢?我喜欢最后那段。

很多深度参与了你的人生的人,深深的影响了你的人生处境的人,最后你往往没有再见过面了。

那些相识、试探、热爱……在她睡梦中看她,使劲看她,像最后一次那样看她——或者留下当时最重要的东西送给对方,恨不得把自己都送给对方——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起承转合,但结局往往是一样的——你们再也没见过面了。

在背后看她,在背光时看她,在她不注意时看她——从光明正大的看,到远远的隔着距离看,像是隔着前世今生,千山万水。

倒数第二次看她,是在画廊里看到她的肖像。

那是她吗?那就是啊。

那是她吗?那怎么可能是她。

我想起 2013 年在台北诚品,在书架上看到去世的某「好友」的遗作在台出版——我在清晨的阳光里潸然泪下。那样不期而遇的遇见,也是一种正式的「遇见」吧。

倒数第一次看她,是她静静的坐在你的对面。你直盯盯的看着她,你以为她没看见你——然而她确实没有回应你的目光,镜头推近,对方几乎不眨眼,眼里噙满泪水——你怎么知道,她没有看到你呢。只是你那样以为罢了。这样你就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看她。或者在你的版本里,这个故事终于写了一个不那么潦草的结局,你只是写完了而已。对方也有自己的版本。你其实从未在乎过她的版本。你只在乎你的版本。我曾经也有那样的凝望。我消失在别人的凝望里,或者我在暗处凝望着别人,我以为别人不知道。我怎么就那么确认别人不知道。

在反派影评里,陈丹青说,他在看电影时非常警惕情感被操纵。我自己也是一样,仿佛跟着导演的画面走是很对不起自己智商的事情。然而陈丹青说,往往在看一些同志电影时,你会感动的一塌糊涂,因为他们让你相信那些纯爱的部分是真实的,因为那些禁忌本身是无声却有力的,而你的爱却只能无声却无力,消失于历史的烟尘之间。

对,这是一个十八世纪女画家的故事,是两个女生的故事。她们爱过,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允许她们爱。她们再也没有见过对方。隐忍的将所有的故事藏在自己的人生叙事里,并在不知所踪的地方,用另外的方式迸发。这也是我的故事。我再也没有见过他、她和他。我偶尔在某些地方看到他们的现状,若旁边没人的话我也会凝视一番。或者我在人群中也曾经和他相遇,我偷偷看他的时候,发现他也在看我。我们没有说话,只是反方向随着人流奔腾而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