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筑巢记。

2017-08-10 17:49

前几年,在北京房价离谱大涨之前,我在不太远的郊区买了一套不大不小的房。现在看来,尽管从钱的角度,当时买房还算是比较明智的决定,但从其他任何角度来说,当时买房都算是一个比较糟糕的 timing,这个结论的得出源于我完全低估了装修这件事情的复杂以及困难程度。

装修实在太折腾人了。但似乎因为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套房子,因此对于过去生活苛刻的审判以及对于未来生活乐观的憧憬都融进了这套房子之中,我就难免会将装修的意义扩大化。在每了解一个装修的零件的品牌、特性以及功用,都像是打开了生活的一扇窗,之前一直租房生活的我对于此的知识储备几乎接近于 0,于是装修的每一个细致的步骤都像是在为自己过去的无知来补习功课,枯燥、无聊甚至崩溃,但因为这是人生中意义重大的「第一次」,在学习、探寻以及逐步获得解答,这个过程是有点吸引人的。我就这样几乎是完全一个人完成了装修的过程,等最终还在运送的几件家具入场,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前几天跟朋友坐在新居的沙发上聊着,想着这个磨人的过程终于结束了,竟然有点不舍。对于我来说,「第一次」的新鲜以及认真就这样经历了,我知道,我再也不会亲自去装修一套房子了。

我想说说,我在装修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感触和收获。

装修是对于一个人过去对于生活的理解、想象以及审美能力的综合考验。

我记得第一次我去选择涂料颜色的时候,面对墙上、色卡上的种种颜色,自己如同「最强大脑」台上的待考的选手,但自己却给不出回答。因为在我看来,颜色和颜色之间的差异是极小的, 在不同光线、不同平面、不同空间以及和不同家具的搭配更加无法想象。因为配色的方案,我自己驱车从北五环到东四环的红星去了好几次。在那之前,我曾经有点自信的认为自己有一点审美,对颜色有一点感觉。在那之后,我就不会这样想了,原来我是一个毫无审美的人。

对于空间的利用等等,对于各种家具、电器等的选取,甚至,咦,会有各种人跑出来告诉你,你要买这个买那个,我才发现,不知道是这些告诉我应该怎么样生活的人是在「假装生活」还是我过去的生活一直是在「假装生活」,这些完全没出现在我脑海中的电器、工具真的是我需要的吗?真的能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吗?然后你就进入了各种对于自己的怀疑之中,以及各种搜索信息的过程之中,这是「学习」。毕竟对于硬装的部分来说,后续修改的成本太高了。

但对于生活理解的细致程度影响了你最初对于房子装修的设想,你设计的房子本身能带你去你想象的生活去。审美就更别说了,千万别轻易觉得自己有审美。有审美应该是一件挺有门槛的事情。

选择困难。

不仅选择颜色的时候会有问题,面对琳琅满目又价格不菲的家装用品,几乎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会面对选择。起初,我因为要选浴室柜等,去红星跑了好几次,经历了全套 TOTO 到将一半换成科勒(保留了 TOTO 的马桶),在面对你并不太懂的领域要一下子做那么多的决定面前,人很难不沮丧。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降低要求,接受不完美。

从初期每一个空间每一件东西我都要经历查资料到反复研究,到后期我决定放弃这种执念。后期我才买的步骤是这样的,积累一堆要买的东西,跑一次建材城,目标就是要全部买到。于是后续效率变高很多,情绪受影响也少了很多。

于是后来选择困难症就少了很多。这个很清晰的反映在我生活的其他方面,在做决定的时候更加果断,也承担可能会后悔的后果。万事无完美,一切随缘。

没人帮得了你。

因为我认为将父母接来我就需要来负责父母的生活起居甚至情绪,我认为可能是一件更加麻烦的事情,所以我起初就拒绝父母来帮忙。这是自己的房子,我也不希望父母对于装修风格等各种过多的指手画脚,到头来还需要吵架、沟通,事情变得更加麻烦。但,自己承担一切的后果就是,自己会非常累非常累。

之前也想过要找设计师,但发现我的渠道所能找到的设计师水平实在有限;同时,没有任何人会跟你一样对你自己的事情上心,所能提供的专业意见也实在有限(也可能是自己太过刚愎自用的结果)。除施工之外,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完成的。但我觉得其实最艰难的并不是要设计一所自己的房子,而是要跟千头万绪的、千奇百怪的各种行业、各种人打交道。

拿厨房来说,橱柜、洗碗机、油烟机都是不同的品牌不同供货商的话,那你就需要面对不同的几群人。往往,销售、送货、安装的人是不同的人,加上北京之大,交通之不可测,往往需要人有特别多的耐心来面对等待——当经常要等待,没来由的等待之后,你就再也不想等他们了。经历了种种不靠谱之后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什么样的人之所以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不守时、毫无敬业精神、偷工减料、谎话连篇……充斥着装修的每一个环节。在之前你还对于处于不太高社会阶层的人有所同情,装修后只想着,尽量避免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

还有很多的时候会需要学会有技巧的「撕」。对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时候,或者配送物品与店面存在误差的时候,你都需要做一个选择,是忍气吞声,还是强势撕回去。但我想说的是,不管你选择的是躲还是攻,你都是失败的一方,你只是要选择你损失更小的那一面罢了。

总会有遗憾。

像所有的事情那样,装修这件事情,即使你倾尽全力的去做,不可避免的会有遗憾。然后即使今后的每一天你都要面对这样的遗憾,你都要安然与之共处。

我最大的遗憾首先是不该入装修这个坑,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绝对全包给装修公司自己不会管;如果说具体一点,我可能会买配置更高的中央空调,客厅的地板应该选择瓷砖而不该选实木,多留几个网线口,主卫的空间规划有点问题,次卧的床没必要买那么大,没必要买那么贵的浴室柜以及热水器,以及玄关一定要留灯和电插。

也可以说说纠结后不后悔的,房子稍微大点一定要装中央空调,在北京一定要装新风系统,装净水系统,厨房要有一台洗碗机,以及保留一个朝南的书房真的会很幸福。

多存钱,多去博物馆。

如果家里有人突然生病,你就会觉得存钱是多么必要。装修也是这样。当你有想要的东西却囊中羞涩时,简直揪心般难受。所以要多存钱以诚实面对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想象和欲望,也要多去博物馆,多去储备关于美的看法和想象。毕竟装修自己的房子只要讨好自己就可以,不需要讨好其他人,那么前提是,你有一套自己的审美系统,并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支持这样的审美系统的延续。

第一次有一套自己名字的房子,以及十多年在北京的漂泊时光,当我终于在客厅坐下来时,傍晚的阳光懒懒的洒进来,有点暧昧有点感伤,我竟然有点不知所措。那么小鸟筑巢的结果不是以巢筑好为终点,而是在这个城市最终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属于自己的生活,以及一个「家」。那么接下来,开始筑「家」之旅。

《斯通纳》:静水流深

2017-08-17 16:37

在《斯通纳》的封面,有如此文案: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

其实都不用第四眼,就可以看到自己。

这显然是一个 loser 的故事,从正文开始的最开头,就已经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基调:

……他获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职位,伺候就在这所大学教书,直到 1956 年死去。他的职称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级别。修完他的课后记忆犹新的学生寥寥无几。……

那这样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呢?我们往往都更加关注成功者,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但也在某个时刻曾经大放异彩。但斯通纳没有,他的一生似乎都没什么波澜可言,唯一的一次婚外情也以黯然收场告终。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失败者的故事,却让我读的时候停不下来。平平常常,平铺直叙,充满了无可奈何却并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悔恨的人生,可能就是我所追求的,以及就会成为我未来人生的走向。

起初斯通纳是注册为农学院的学生的,之后偶然选取的《文学概论》课上,斯隆老师的几句话好像就突然打开了斯通纳同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莎士比亚先生穿越三百年在跟你讲话,斯通纳先生,你听到了吗?

即将毕业的时候,仍旧懵懂的斯通纳被叫到斯隆老师的办公室谈话:

“你怎么看出来的,你怎么这样确定(我想当个老师)?”

“是因为爱,斯通纳先生,”斯隆兴奋地说,“你置身于爱中。事情就这么简单。”

到最后一刻,他才向父母坦白自己转了方向,并不打算回到农场去了。在这里显出非常东方式的隐秘、含蓄,却又充满极度的张力,就像在看李安的电影:

斯通纳想给父亲解释他打算干什么来,试图在他心中呼唤起自己的重要感和目标感。他听着自己的词语落下来,好像都发自别人之嘴。他望着父亲的脸。这张脸接受着这些词语,就像一块石头接受着一只拳头的反复击打。他讲完后,坐在那里扣在膝盖之间,低垂着脑袋。他听着屋子里的沉默。

这仿佛只是整个故事的开始,但因为有小说开头的预告,我们似乎都可以看到结局。那么,在之后漫长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一个大学老师的一生。但跟我们经常看到的自传或者是传记电影所不同的是,小说几乎没有花什么笔墨去介绍斯通纳的学术造诣,他在自己最狂热的热爱中找到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试图去阐释这种精神世界如何给他慰藉。通过书房、以及在书房所创造出的世界中与女儿的相处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阅读以及他热爱的学术如何安慰紧张、繁重以及无奈的他:

当斯通纳在收拾屋子,当屋子变得逐渐有模有样时,他意识到,很多年来,自己并不知道,他有过一份憧憬,一直锁在内心某个地方的憧憬,就像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个憧憬表面上是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他自己。

所以,当他在打造书房的时候,他打算定义的是他自己。当他为做书架打磨这些旧木板的时候,当他看着表面的粗糙消失,灰色的风雨侵蚀消失,露出基本的本质,最终露出花纹和质地华丽的纯粹时,他逐渐打造成型的是他自己,他要置于某种有序状态的是他自己,他想创造某种可能性的是他自己。

小说又将背景放置于一战、二战前后的大背景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美国人生活的变迁,以及作者还寻找了几个斯通纳同期的参照系来对比斯通纳的处境以及选择本身,很显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择去战争前线以及从商等选择都不适合斯通纳,尽管看起来他是过了平凡甚至失败的一生,对比来看,他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也是幸运的。

有人说斯通纳的悲剧主要来源于他的家庭悲剧以及爱情不幸,家庭就是他亲手为自己打造的监狱。在一种不快乐的家庭里面,不仅囚禁了自己的幸福,也毁灭了妻子的幸福。而在面对自己同事、外遇以及真爱时,他的态度同样怯懦,因此葬送了三个人(加上他女儿的话就是四个)一生的幸福。我并不以为然。很难说这种观点应该怎么去驳斥,但这种描写与我心里的图景,与斯通纳这个人是一致的,他自始至终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过早的体会到了孤独,他也不认为抗争能带来什么本质的变化,或者说他不屑于抗争。尽管这可能是关于「懦弱」的另一种「合法」注解。

我自己的理解是,这就是斯通纳本人,他从进入农学院、转专业、拿教职、结婚乃至生女儿……他在人生重大的每一步上都处于被动的位置,只是命运那么推了一把,他就变成了斯通纳,如果命运没有在那个时候推他一下,也许他会回到父亲的农场子承父业,或者终身不婚等等,但这就是他。再而言之,我认为斯通纳一生最大的精神诉求并不像很多人所向往的那样,存在一种主流的取向,他没有,他不认为婚姻看起来幸福就一定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甚至职称也是如此,他选择与系主任的对抗,甚至与校长在很多时候都不甚合作都告诉我们他其实是一个生活在自己完整体系下的人,那么他的这种有点羞涩、怯懦的个性正是他不愿意与任何所谓「当下」的「霸权」屈服的根本原因,因为他根本没那么在乎。他更加在乎是否遵循了内心的声音。

有两处「诀别」,作者用近乎相似的笔调来写,我读的非常悲怆凄凉,但想来这才是生活真实的模样。一次是他与凯瑟琳的分别:

她肯定早就开始计划自己的离去了,斯通纳后来意识到,他很感激自己不知道,感激她最后没有留下字条说些已经没法说的话。

还有一次是他自己的告别晚宴,那时候他已经得了癌症:

房间开始空空荡荡,斯通纳孤单地站在起立的地方,积蓄着气力准备从房间穿过去。他等待着,直到感觉体内某种东西硬朗了,然后才绕过桌子,走出房间,穿过一小撮好奇地看着他的人,好像他已经是个陌生人。劳曼克斯就在这群人中,但是当斯通纳经过时,他并没有转过来。斯通纳发觉自己心里挺感激:这么长时间之后,他们没有必要非得彼此说点什么才好。

是啊,至爱或者世仇,都是如此,所有极致的情感以言语来作为媒介都是苍白的,那么此刻还有什么比空白的回响更加令人感动的呢,只好心里保存感激罢了。

一瓶过期的花露水。

2017-08-27 23:37

大概是六年前的春天,回京后我在一个同学家蹭住了将近一个月,边找房子边工作,好像还顺便在准备博士入学的考试。我还记得同学的小小的一居有一个不足两平米的「客厅」,卧室里还能摆一个两人的沙发。但是神奇的是,要上卫生间却要开门去隔壁。据说是六七十年代特殊时期的产物。每天我用繁重的工作来麻痹自己已经难以抑制的焦虑,对于过去对于未来的种种似乎都在梦醒与梦醉之间——似乎回去洗个澡,爬上那个 1.5 米的双人床我就睡着了,失眠的问题一去不返;而在地铁上,也可以睡得安稳,经常坐过站。于是在那个每天都有点青黄不接的春天,某个周末我还没醒来,隐约间有人用双臂将我环绕,我并没有做声,轻轻翻了下身,心里却五味杂陈——在这里安逸的日子结束了。

于是迅速的,在师兄的介绍下,我找到了合租的室友。学生时代其实也跟同学合租过,但同学情谊自然是简单而快乐的,完全不似跟陌生人合租,如同半个江湖,客厅、卫生间与厨房之间,总有莫名的杀气、怨气与暧昧气氛,总让人经不得揣度。那年的夏天来的很早,我去附近的大超市买了一瓶花露水,独居其中一室,祛除蚊子是夏天必要的功课。

买花露水的时候,我仔细认准是「六神」才买。对,six gods。回去涂抹全身,第二天仍旧被咬了一身的红点,对着那瓶绿色的六神生半天气。之后问人才知道,我应该买的不仅仅是「花露水」,还应该是「驱蚊花露水」。于是当天晚上回家前又跑了一趟超市,买了一瓶「驱蚊」的六神花露水。

小时候暑假来临,附近的小孩子总会聚成一队一队玩游戏。防蚊虫叮咬我们还活在小瓶的「风油精」时代的时候,巷口最富有那家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姐姐总会出来轻柔的闪着木扇子,同时远远的飘来一阵阵的清香——据说那东西叫做「花露水」,这是我与花露水这种东西的最初相识,也是自那之后总有一种刻板印象,即花露水是否系女生所专属?直到上大学才明白原来并非如此。

这个三人合租的住所我住了整整两年。两年间其实我都很少在房间里待着,每天都在外面游荡到很晚才愿意回去。最好一推门,发现室友已经各自回了自己的屋子,这才觉得大舒一口气。很难说自己不喜欢合租气氛的哪一部分。但那时候因为室友经常组织聚会,我还偶尔跟他们出去聚餐或者参观之类,但自己生活的步调仍旧是孤独的。那几年的冬天总在下雪,我每天结束工作之后会先去学校旁边的游泳池游泳,等曲终人散之后,一路滑雪一路唱歌,步行十来公里回家。偶尔路过北航的时候,会半夜把北航的朋友拉出来一起去吃宵夜,现在想来也是一段恣意而快乐的时光。

因为合租室友的其中之一买了房子要搬出去,我和另一个人只好搬离那个三居室的大房子,搬到了学校旁边的一个老小区。搬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东西和回京的时候差不多,似乎有个朋友开了个车一趟就搬完了。我离开的时候似乎也没顾得上难过,处于不确定的过程时我总是忘记难过,总是想着往前看不要回头,等时过境迁,那段时光如同上辈子般遥远,这才体会到所有失去的都不曾消失,难过也不曾真的略去。

之后合租的房子是个两居室,顶层,这可让夏天提前很多到来。每当蚊子提醒着我它们的重生,我就顺手往熟悉的抽屉里摸去,那瓶「驱蚊」花露水还在呢。那个房子比之前的三居室更旧,户型更加古老,房间也更小。好在床大了很多。但床大的缺陷也暴露的更加明显,用好朋友 WL 的话说,那就是卧室几乎很难容得下除了自己之外的第二个人。在学校旁边住,游泳方便了很多。不过我还是很少在家,每天还是在等待一天的能量用完再回去。可见合租的生活,人的心总是很难安定下来。

到第二年一过春节,房东说着急要买房子,我们也就必须搬走了。室友问我计划,这次我是铁了心不想再继续合租了,就狠心在学校对面租了个教师单身公寓,当然价格也是非常好,比之前合租的两居室还要贵。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空间,这才发现人其实是愿意回家待着的,即使游泳馆就在旁边也更愿意在家瘫着。不过终于有了一个足够的空间,也不那么缺钱的时候,人就开始爱买东西。到我博士毕业搬走的时候,我的东西几乎是我搬进来时候的两倍。

在现在的住处也住了两年多了,这两年多的时光是我在家里呆的最长的一段日子。我从以前「不着家」,到现在「深居简出」,这可谓大大的改变。人就是这样,条件不好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只知道奋进,其实是不愿意面对现在和过去;条件好了,不用跟人抢卫生间出门就有车开的日子,反而变得懒散庸懦,却不愿意去直面现在和未来,开始怀念曾经壮怀激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崩腾年代。

上周,不知为何突然胳膊上、脚踝上被蚊子咬得青一块紫一块,同样去熟悉的抽屉去寻找那瓶花露水,看熟悉的瓶身上贴的字已经模糊,剩余的花露水只有尾部不足。我狂抹一通之后发现并无效果。半夜爬起来检查那瓶花露水,瓶身赫然写着,保质期:2010 年 12 月至 2012 年 12 月。一时间我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表情来面对这瓶已经过期将近 5 年的花露水,只好慨叹它长长的陪伴,从裸辞工作到准备博士考试,从读书到毕业参加工作,我自己的人生浮浮沉沉,周遭的人换了一拨又来一拨,只有它依然。

红色木地板。

2017-08-30 21:58

前几天把装修的照片发给一个朋友看,结果对方回说,都挺好看的,除了红色木地板,不太搭配。

我只笑笑,想了想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去解释自己为何会喜欢红色的实木地板,就作罢了。前几天写「花露水」,有人留言在「租房」的部分很有共鸣。这才让我想到,原来我跟红色木地板的渊源已久。

跟小 Q 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租房住在一个非常大的一居里。那时候我还在读硕士,所以租金是他掏的,当然决定也是他做的。我记得跟他去看房子,他进去看了一眼,马上就决定了。对比现在租的房子,现在住的房子是专门用来出租的房,因此马桶是不认识的牌子、油烟机是不认识的牌子、空调也是最便宜的那种——回想那时候住的,确实是经过仔细装修、原本打算自己住的房子,因此颇具生活经验的小 Q 才立马决定。除了墙上考究却素雅的壁纸,整个屋子的颜色简单而有质感之外,就是那间不太大的卧室了。卧室是整个房子最隐秘的所在,仿佛另一个世界——跟客厅里旋转的透亮不同,卧室总是冷静的暗暗的,当然还有,红色的实木地板。

意识到实木地板的好处并不难。偶尔半夜醒来想喝口水,光脚踏在实木地板上也不觉痕迹,但一出卧室门,踩在地砖上,瞬间被电流般的不善意所惊醒。然后退回卧室寻找拖鞋,再出去。当然,想光脚去客厅的前提条件是房间要保持整洁,目前的我,羞愧。

前几年买房的时候去看一套二手房,进去的时候就觉得好像特别想买。出来的时候我一直反问自己,除了那天傍晚的阳光特别美好,房间里能看到西山的美景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吗?大约就是因为,整个屋子都装了红色的实木地板。

我自己装修在决定各种材料的时候,最容易决定的也是地板。只是本来只计划在卧室装红色的实木地板,没想到最终整个屋子都装了。当然一边装修我也一边在思考原因,我为何这么情钟于红色实木地板呢?或者说为何在憧憬房子的装修蓝图时总是会跳出当年和小 Q 一起住过的那套房子呢?大约也就是,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在这个偌大的城市有一个自己的位置,而那样的生活事实上从事后来看,竟然是离开父母之后自己被最善意最温柔的对待。因此我在构思未来生活的图景的时候,在无意识之中,竟然是朝着某一种回忆中确定的幸福感受去罢了。

当然很多年之后你会明白,不仅仅是红色地板。用罗兰·巴特的理论来说,我之后的审美,对于世界和自己包括对于过去的看法,都融进了每个曾经近距离路过的每个人。这可能才是更加重要的答案,现在的自己就是过去所有人际关系和经历的总和,而过去的显性特征的助益是,帮助我们在纷繁无序的世界中真正找到和确认自己的位置。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刻我所拥有的红色木地板,竟然和过去曾经踏上去感受到无比善意的那些,都一样的意义重大啊。

一次超脱。

2017-09-15 21:03

最近身体不太好。说不出到底怎么了,但就是病病歪歪的。大抵是因为作息不规律,加上睡眠太少。最夸张的情况发生于昨晚,我跟几个同事吃完晚饭,竟然觉得非常头痛。折腾回办公室,吃了同事的止痛药,还是头痛不止,胃里又翻江倒海的难受。去厕所,三下五除二的吐了好多,吐得好爽,吐得好臭。上一次吐成这样是博士预答辩完在札幌,不同的是上次我还喝了很多酒,吐完我就昏昏大睡过去了。这次可不行,我还要开几十公里的,甚至还要上高速,才能回家。

唉,北京怎么那么大。

寂寥的办公室走廊,没戴眼镜的我,刺眼的白色灯光。我晃回办公室,在沙发上躺下来,给 WL 发微信求助。不过我的语气跟平时一样戏谑,他一定以为我在开玩笑。我担心不小心把止痛药也吐了,又吃了一颗。躺了十几分钟,决定开车回家。

一路上我使劲踩着油门,一会儿开冷风一会儿开窗户,强迫自己深呼吸,以最快的速度开回了家。回到家,鞋都没来得及脱,给猫咪开罐头,分到两个碗中。在他们欢快的吃起来的时候,我找到常吃的冲剂倒进杯中,走到饮水机边,发现饮水机竟然是关掉的。我以为我撑到这一刻终于可以吃到药了,却没有热水。是淘气的猫将电源碰掉,然而,这种情况也是第一次发生。

什么时候真的感到要如同一片玻璃般硬生生的碎掉了呢?就是这个时候。连吐的时候都没有觉得。在离喝到药只有一步之遥却不可得的时候,我心中一万个「惨」字飞过去。开电源,爬到床上。整个过程没有说一句话,如同默片。

这个时候也没力气可怜自己,只是想等水尽快热起来。但,两只猫竟然主动爬到我旁边,一只坐在我胸前咕噜噜,一只靠着我的腿咕噜噜。我从前可没这种待遇。大约是因为,以前我回家总是要先蹂躏它们一番才肯作罢,今天的默片模式让它们有点紧张,索性投怀送抱。

可是宝贝们,我真的没有力气去蹂躏你们了。

吃完药回到床上。不担心没有刷牙,不担心尸体被猫吃掉……这几天发生的一切不开心的事情都不重要了,让它去吧。只是不能让父母知道,不能让爱自己的人知道,真的接近「惨」状态的时候,只想活下去。人生的意义变得非常具体。

好在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又是一条好汉。

Her, Him and Me.

2017-11-12 01:41

一天半的时间跟旧同事在北京见面、乱逛,其间感慨良多,开车回家路上一直在想要写点什么。但再也找不到从前洋洋洒洒的表达欲望。甚至,傻坐在电脑前许久,竟然找不到要记录的主题——我想这也是一种中年危机,总想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意义,但太难了,绝大部分所谓意义都已经不再具备意义,谈笑间就可以消解,而真正重大的那些又难于诉诸文字,近乡情更怯,用情的部分,并不需要说出来。

记得娄烨讲电影 Summer Palace 为何用两人泛舟昆明湖为海报,导演说电影中在泛舟时那段最接近「爱情」,也因此用了发生地作为电影名称;而《色·戒》中,王佳芝感受到一种自己最确认的爱意的时候,示意易先生离开,最终导致自己牺牲——往往生命中最感人至深的部分,总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经意间,遇见了,或者意识到竟然如此接近的时候,总让人不知所措,会忍不住感动落泪。没有经过编排的脚本,没有经过雕琢的场景,没有经过验证的誓言,总是最美好,最不可触摸的。

这次再见面当然不与任何一次相同。七年的时间足够我们发展适用的理论和框架来解释和建构自己的生活,因此我们的生活看起来像我们穿的不错的牌子的衣服、住的不错的房子那样,似乎看起来很不错。但我们知道彼此生活起点时的样子,也因此更加理解我们站在今天位置上所真正具备的语义。当初刚毕业时,我们在陌生的城市相互依靠,拥有的太少了,每一顿饭每一次消费都要精打细算,付出真心才是最简单和低成本的方式。所以人与人的相处真是缘分决定的,只因为那时候相遇了,在兵荒马乱的境况中,才能发自真心的去相信人,也才会交到真正知心和信任的朋友。

以我现在的阅历与工作环境,已经很难轻易相信人了,对人怀有最基本的善意的前提下,却抱有最全面的怀疑。所以偶尔还有机会「接近」或者「到达」,甚至像今天这样有机会重温一下,也会感到非常伤感。

为好朋友感到开心的是,当初困住她的所有问题都得以找到解决的方案,并且看起来非常圆满。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具有「正能量」的回应,对于仍旧在迷茫中探路的我来说也是一种安慰。也许我并没有相似的境遇或幸运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但看到曾经她的境况中那么多的「不可解」都有进展,似乎是多年前心里埋藏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2010 年的冬天我们挤地铁去中华广场吃芝麻糊的时候,2013 年我们结伴去台湾玩的时候,她向我谈起的都是心碎——我自己也是一样。我们在花莲民宿的天台上喝「台湾啤酒」时「聊一聊」的那些问题,尽管我们也知道那些问题不会成为我们终身不可逾越的问题,但当时仍旧是要以落泪作为尾声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算是变得「俗气」了吧?我们一直聊的问题变成了如何通过炒房来赚钱,或者到底该不该买一个车位的问题,但生活终于还是在我们恶狠狠的朝它横眉冷对之后,给了我们一个较为善意的回应。至少我们应该会对七年前或者四年前的我们说,现在站在这里,我们算是尽力了,并无太多遗憾。尽管如果只看文本本身的话,还是充满了遗憾。但如果你仔细听,你会知道我们还算满意,而对于未来,也算是怀抱着希望与勇气。

给与她回答的是什么呢?13 年她说,当她住进自己的房子里之后,每天漂泊无依的生活有了终点,当然她还在纠结健身房有点贵,跟奇怪的人的感情问题——我一直觉得她其实任性的,对于感情又如此渴求;15 年初我陷入抑郁症,仍然飞去广东主持她的婚礼,这可能就是她给出的答案。一个人对抗生活太渺小太无力了,现在她不仅不再漂泊,有了幸福的小家庭,儿子出生健康可爱,她也就更加确认自己的跑道,每天跟生活对抗的动力也有了最终极的指向;我所真正开心的是,她不再为了健身房贵不贵而纠结不堪,不是因为她经济能力本身的大幅提升,而是她终于不再以身材胖瘦或者皮肤好坏来要求和评价自己了,她实实在在的进入到了自己的轨道里。一个人不需要消费文化制造出的商品来定义自己,而是找到了真正定义自己的方式,这着实让我羡慕。

周五晚上我和她单独吃了饭,第二天他也出来一起。尽管同在北京,我们却很少见面。总被问原因,大概是因为北京实在太大了,大到淹没见面的欲望。事实上不尽然如此。有一种感情让你很放心,你可以随时打电话而不会担心唐突,可以在微信上随时消失,或者在一个城市经常忘了联系也不必担心失去。

我们又有太多的历史是充满着交集的,相互理解得太深,以至于他的男朋友竟然会因为我和他的「默契」而吃醋。但如果一起来接待一个共同的老朋友,那就相得益彰,不必沟通太多,我做司机他做向导,但往往是,因为太熟悉,所以计划本身也变得不重要,例如今天的「游荡」像是一场毫无准备的旅行,计划去的地方最终没去,但随便走走也可以遇到最佳的美景——在这个城市里,还有什么比久违的好朋友更加适宜的风景?

他买房时是我开车跟他去看,后定下来的。那时候他刚刚决定经营一段关系不太久。但我和他去看了几处房子定下来现在的他家之后,我竟然都没去过。

朋友提出想参观之后,我附议,于是今晚才有机会去得见。坐在不太宽敞的房子里,你可以嗅到他现在生活的气味。那个不在场的另一位主人其实一直存在,终于,你可以看到他的生活在跌跌撞撞与漂泊中下沉,那段异地的需要艰难维持的关系终于开始在这个屋子里生了根发了芽。认识这么久了,同学、同事的关系经历了这么许久,想起当年我从广州回到北京他因为当时不顺遂的感情半夜给我打三四个小时的电话里的哭泣与叹气,不禁非常感动——现在,他正计划着另一场漂泊,也许是去另一个城市去尝试两人真正相聚和共同生活。

我在这段关系中看到了另一个他,包容、温和、有耐心。很难说究竟是岁月的流逝终于让他遇到了一个这么好的自己,还是遇到对的人之后人都会在关系中进行驯化与进化。当我坐在他家的时候,感到那种踏实而幸福的气氛,竟然有点感动。和刚才她的丈夫微信视频里跟我们打招呼的笑声那样,我们似乎还是当时的我们,但终究每个人都没有停留在社交媒体上寻求或展示自己的生活,而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把自己的生活谱写开来。其实,每一步都不容易。

平时我的生活都在忙着输出知识,与学生在短时间内高强度的精神交往让我疲惫不堪;更多时候,我在自己的世界中与抽象的符号交流,生活对我来说似乎是在大气平流层那样,经常忘记自己所处的时空状态。见老友会给一个特别具体的参照系把自己拉回现实时空,生活不再是两只猫咪与三点一线和抽象的符号。不过虽然我的生活仍旧波澜起伏,却也在默默努力,拉扯两只猫咪长大以及向他学习去在一段冒险的关系中刻苦经营,同时从意念上对于自己的未来的事业道路选择更加清晰与坚定,这是越来越接近中年危机的自处与尝试性回答。说实话,我并不想回到很瘦、没有黑眼圈和长得比现在好看的过去,更加喜欢和珍惜出门要带保温杯的现在,因为我终于可以不再用瘦不瘦、有没有黑眼圈以及好不好看来定义自己。

【看剧】最完美的离婚。

2017-11-20 00:06

人生中经常有这样的羞耻时刻,某个时候机缘巧合看了某一部剧或者读了某一本书,但却没读明白,于是不明所以的在豆瓣标记了「已看」,连评分都有点不好意思。之后又各种因缘际会再看,突然看懂了,尤其是从前被自己用来「贬斥」的理由反而成了其闪光之处,于是只好带着羞耻感与敬畏之心一集一集的看完。《最完美的离婚》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2013 年的时候我就曾经看过几集,实在因为太过话唠语速又特别快而看不下去。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些话唠的语言中讨论的议题是我所听不懂、无法参与其中的。最近才完整的看完,喜欢的不行,到处推荐。

从「不喜欢」到「看懂」,大概隔了四年的时间,那这四年究竟发生了,填充了我的哪些知识或阅历储备,才看懂的呢?我想,大概就是「生活」吧。换一种说法就是,我较之于从前更加接近了剧中人物的生活内容、思考状态,他们谈论和经历的与我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有了共鸣。跨过而立之年,人生的很多议题才开始真正铺展,在「人生」这门课上,我猜我也应该是不及格的。

光生的家的附近,今年夏天去东京玩耍时不小心还路过了,也在小河周围绕了好久。看剧的时候发现如此亲切。那个逼仄的却被利用的近乎完美的空间,似乎也是我现在的居住空间的翻版。三十多岁了,面对前任们、家人、爱情、事业、宠物以及人际关系等,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总结与归纳。别人的故事永远都是自己的镜子,照出自己的真实模样。

不知道应当归功于导演还是编剧,剧情的铺展方式总让人陷入「不突兀」但又「惊喜」的故事行进中。如果仅仅以当下的样子来看每一个人,大约结论都会是「符合社会预期」的人物才是最好的,最容易放进我们已经存储好的框架中,但当剧情开始向我们展现这个人所处的真实生活场景,再加上从过往带来的历史解读,每个人的现在似乎都合理了,甚至会对每个人产生同情的情愫。但剧情的推进不给我们时间去反思,我们之前自作聪明所做出的论断,例如迅速套用既有框架去评价每一个人这件事情,有多么的武断与不负责任——换一种角度来说,尽管最初剧情的交代总让我们觉得光生和灯里是「更好」的人或者更「正确」的人,但你不久之后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那些看似可以成为榜样和样板的角色,看似很好,但却也缺少「人味儿」。正是当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有缺点,有自己无法逾越的痛楚,当愤怒伴随着咆哮喷薄而出之后,那些「端庄」、「克制」等美德也终于有了更加合适的落脚点,这些「榜样」们才真正鲜活与可爱起来。他们真正成为我们周围的可见的人,或者说,他们四个人可能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每一个自己。

当然三十多岁了还要去不断学习。为何「离婚」是「最完美」的?因为有了冲突,每个人才退一步来思考自己的问题。不管是上原夫妇还是滨崎夫妇,正是经由冲突而向对方更加靠近的。聪明如灯里,每一次都知道正在发生的是什么,但每个人不到具体的场景中可能是无法判断真正的自我的,给一个人耐心,让他自己去学习、寻找然后最终获得确认,也许才是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每个人在最初都那么确认自己的。或者说,所谓的结局,是两个人,或者说相关的所有人共同寻找和建设的结果,这个过程弥足珍贵。上原谅这个角色的可爱之处正是如此,他具备渣男的所有特质,也许只去讲过去对他的伤害仍旧是在找借口罢了,但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恰恰是最终他寻回了自己真正的位置和角色。而人生在世,这样的过程本身可以看成是一种救赎,从两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共同建设的结果。

这就是导演和编剧厉害的地方。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真实走向,没有对错,甚至没有所谓的结果,一切都是偶然的、不可捉摸的、过程式的行进,也是我这几年真正学习的课程,那就是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以及,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往往一眼可以看透的、看到结果的那些,反而是有着更多的过往文本可以去挖掘,同时关于未来的走向,最不可预测。

然而每个人都是那么具体的、成体系的、破碎着。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但往往社会的规则都会以一个人的某个方面来定义他,例如某某知名企业的管理者、某某领域的最权威的学者、某某人的妻子或者丈夫——但每个人面对的生活又是非常具体的。这些纸片式的评价方式当然就是我们脑中已有的既有框架,但每个人的生活又是如此的、如此的具体与不可捉摸。

最终结夏还是选择了离开,去往另一种生活中。她活的多么卑微呀。到最后,她要的也不过是一种极其普通的生活,但也没法到达。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里,人都是这么的卑微呀,要的也就是自己被真正的、用心的、温柔的喜欢。今年去东京的感受很强烈,不似第一次那样,有一点感受到日本大城市人的生存焦虑与卑微。当然我所体会到的是,觉得在北京生活的感受已经非常接近东京,每个人都扛着巨大的压力却成为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日本的文化给人的感受是成为螺丝钉也许也是无限光荣,但北京却仍旧以实现梦想的名义给所有人以感召,但所体现出的焦虑与卑微却是无可名状和极其接近的。这是看这部剧的另一个体会。

印象最深的两场戏,一场是第 11 集的精心编排,所有人就在一个小小的街区,以一种宗教般的方式让所有人都相遇;另一个则是最终篇,在去往札幌的列车(我一直不清楚从东京去札幌真的可以坐火车吗?),大家相遇了,一起上车,但有些人做好了决定则会提前下车,而没做好决定的人就继续在留在车上继续纠葛。所以我说的对不对,多么真实,又多么残忍。

每个人似乎都在跟陌生人抱怨,但仔细一听都是生活琐碎里的幸福。最终结夏离开后,光生一个人带着两只猫的生活里,不过是想找个人说话罢了。那些抱怨的话与其说是给陌生人听的话,不如说是都是对自己说的话。而这些内容就是生活里面非常美妙的那个部分。当没有了人可以抱怨,生活也如同死水一般,最终还是在种种「纠葛」中前行,在带着不安、猜忌、抱怨中的生活,才是充满人味儿的生活呀!

不过这么糟心、虐心的剧可不能多看,还是多看正能量的鸡汤比较好,毕竟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但,看完后我的第一反应却是,如果在东京生活的每个人都需要在各自的生活中注入如此大的精力去经营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很显然人际关系已经被简化),那么职场和事业上,如果想要有所建树,所需要的精力、智慧以及情感可能又要几倍于此。若东京是如此,那北京呢?

养喵三周年记。

2017-12-12 23:55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张爱玲《半生缘》

三十岁那年,我在仓皇不知所措中,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赶在了一起,似乎我又想要一下子解决所有的事情,那年我开始写博士论文并顺利拿到博士学位,那一年我终于走出象牙塔开始学习另一种身份,那一年我开始背起了房贷并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说来竟然有点可耻,虽然已经年近中年,但仍旧觉得这三年的时间经过了好久好久的世事变迁,仍旧如同年轻人般有着跌宕起伏的心绪变化,但从三年前的今天起,从那之后的每一天,不变的是有了一只喵的陪伴。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十周年,掐指算算,似乎从高中时候开始,因为文艺青年的情结,人生似乎总处于主观或被动的跌宕不安中,折腾啊折腾,永不停歇。也确实是从这只喵开始,我的人生终于开始有了那么些确定,不再处于永久的变动不安的自恋与自怨自艾中,人生第一次,因为有了这么个鲜活的小生命每天醒来就靠在你的枕边,每天回家都等在门口,你觉得自己的存在有了参照,甚至每天的人生都处于具体的仪式感中。这是我这三年中学习的事情,安定,确定感的陪伴,不去追问意义的守护,尽量避免过久的分离,以及,回家——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哪怕仅仅是一只喵在等你回来,你也才终于有了一个家。

在经历了不懂如何换猫砂、喂羊奶,经历了拖着行李箱一起搬家到现在的住所,经历了去年夏天大喵与死神擦身而过——其实不到快要失去的时候是体会不到的,我成年之后就不再汹涌的泪水,它小小的身体信任的往你的怀抱里钻,经历了这些,你终于懂得,这样的缘分,不管你是否情愿,都将是在它有生的每一天里甜蜜的负担。

因缘际会,今年夏天抱回了第二只属于我的小喵,性别女。在它来到我家的第一天,它就丝毫不拿自己当外人,省略了躲在沙发底下柜子角落的过程,而是第一天它就那么确定,它是属于这里的。

因缘际会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我并没有计划要再养第二只,只是因为某天我在一个商场看到了一堆喵,然后我路过的时候问了一下有没有女喵,当我抱着它的时候,我就决定要把它带回家。当天晚上我本来还要出差,我把机票改签到当天晚上最后一班,把小喵带回家,用了三个小时陪它。当然,之后的故事是,之前的飞机顺利飞走,改签的飞机晚点了六个小时。人生处处充满了惊喜,我遇到了现在的这只小喵,飞机晚点了让人痛苦不堪,我却在同班飞机遇到了很久没见过的同学,相谈甚欢。冥冥中,都有指引。

这一只小喵来到我家的时候只有 40 天大。抱走的时候,工作人员还留了微信,说一定要经常让她看到小喵的近况。回到家之后,我一直留着那张写着工作人员微信的纸,但却从没有加她微信。这是我的小喵。

第一天晚上我缺席了与它的相处,拜托小朋友一定要好好照顾。后来事情的发展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在第一天依偎着寻找到安定感的那个人,它可能认成了亲人。所以,尽管小朋友见到它的时间远远不如我,但他们却相处得异常好,这多少让我还有点吃醋。

大喵和小喵相处非常融洽。虽然从品种上来说,大喵更加精贵,但大喵却处处表现出珍惜忍让的样子——之前另一只阉割掉的公猫借住在我家的时候,大喵所展现出的王者风范再也没有了,反而变成一只温柔体己的喵——吃肉的时候,让着;喝奶的时候,让着;睡觉的时候,就在不远处望着。

在小喵到来之后,大喵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绅士,又变成了一个大人。

但他们并非全然存在于我的世界之外,除吃喝之外我想我们也能有某种交流感。绝不仅仅限于,当我没穿衣服走向浴室的时候它们总是疯也似的奔跑出来,当我将睡衣换成外出的衣服时他们开始使劲蹭以换取出门前最后的粮食;或者当我难过时一回家喂它们吃喝后径直倒在床上,它们马上来到你身边陪你,似乎感受到你的难过;无论何时当我想要睡觉时,走进卧室,小喵总是跟过来,在床头找到它已经占领好的「小山」;或者,当你找不到它了,你喊它的名字,它总是会朝你奔跑而来……

小喵走路总是跌跌撞撞,但总不娇气,跌倒了原地爬起来继续跌跌撞撞,整个家都是它的天堂,所有的食物、所有的物品与所有的人都是它的归属,不让人紧紧抱着但永远让你感受到它的活灵活现;大喵则很不同,聪明又敏感,知道食物在哪里同时懂得你的喜好甚至阴晴圆缺,在你聒噪得意的时候藏在你找不到的地方又在你低潮难过的时候寸步不离陪在你身边——有段时间我总在想这两只喵的区别,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了,小喵是一直猫,而大猫是一个「人」。共同点是,它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孩子,我的家人。

三年的时间足够曾经的幼猫长成一只大猫,三年的时间足够我学习适应新的人生阶段与新的身份,三年的时间也足够我去学习如何安稳平和的度过自己本来习惯了跌宕起伏轨迹的人生,三年的时间足够我们终于寻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建立一个不怎么整洁但足够有爱的家,但三年的时间怎么够——还远远不够我来爱你们。

小舟从此逝。

2018-01-06 02:48

拖延

每一次搬家都在拖延,上一次从学校搬出来,房子已经租好一个多月了。其间我一个人去过几次,请阿姨来打扫干净,觉得屋子还是空荡荡的,不像个家,于是喊 WL 陪我去宜家,添置了书桌书柜,还买了蜡烛熏香,把一居室的屋子塞的满满当当,终于才像个家。

离开在学校教工宿舍租住的小屋,一年之间我还添置了电视、沙发等很多家居用品。临走的时候我还是叫来了两个阿姨,她们打扫的非常起劲,因为告诉他们剩下所有的东西我都不要了。她们高兴地很,一边打扫一边在寻找可以带走的战利品。记得最后那个晚上,北京炎夏雨天的夜晚,我带着一堆要扔的东西,在凌晨的绵绵阴雨中,我把那一堆要丢掉的东西缓缓放在垃圾桶旁,然后罩了一个大的有点夸张的雨伞——那个雨伞也是要扔掉的——他们在黑暗和大雨裹挟的夜里,似乎要走进一个沉睡的梦。

最后一趟,我开车带着猫去往新住处。一路上它都在嗷嗷嗷嚎叫。那时候我仍旧没有处理好自己和这只猫的关系,也没有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更加没力气去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我只听见猫在叫,然后我一边开车一边流泪。那十来公里的车程,像十几岁时考上省重点,坐厂车去往学校的心情;像考上大学,买卧铺离开家乡奔赴北京的心情;是南下广州又狼狈回京的心情——每一次与上一个阶段告别,所有的彷徨、憧憬都汇集成难以言说的情绪状态,只是那一次太不同了,那一次像是我耷拉着脑袋乘坐着降落伞要落地的心情,我抱着和我相依为命的猫,任凭雨打风吹去。

这一次也一样。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来来回回进进出出打扫的阿姨,心里一直在恍惚。两年半的时光,大多数都在独处、沉睡的时光,就这样要过去了。我下楼到超市去还饮用水的水桶,超市老板听说我要搬走,问我离去的时间以及去向,那一刻眼泪竟然有点湿润。那一次我随波逐流的降落终点,见证我许许多多战战兢兢第一次的花园、king size 的大床、不认识的没有讲过话的邻居、深夜路灯下烟头,都将随之远去。我一下子想起在北京租房住过的许多地方,北京的展春园、双井、牡丹园、畅春园、广州的江泰路……倔强和孤独的我,彻底远去了。

有人问我要去住大房子了为何还要拖延,蜗居在那个一房一厅的小房子里有啥意思。我何尝不知道,我并不是那么的眷恋旧时光,旧时光果然是再也回不去的,漂泊如浮萍的我,在这个偌大的城市,我应该算是幸运和被善待的那一个——拖延不过是我心里清楚的知道,我是在和现在这个阶段的自己,这样的我自己,做一个潦草的告别。

然后,后会无期罢了。

告别

从开始收拾箱子,大猫就一直处于焦虑之中,紧张的不得了,已经经历过一次搬家的它,可能意识到它要放弃狭小却充满安全感的不到六十平米的领地,这里到处都是它的毛、它的气味,它也不愿意与这里告别。

我和大猫保持着相依为命的状态三年了。这三年与其说是我驯服了它,不如说是它驯服了我。我还是保持着不那么情愿的铲屎官的状态,但仍旧尽力给它买最好的猫粮和罐头,过年我不在京就帮它找最放心的朋友来照顾。习惯了陪伴,也终于拥有了信任。所以不管是在它已经焦虑不堪时,还是到新家躲在床底不出来,当我找到它抱它,它都像小孩一样往我怀里钻。我知道它只是一只猫,但这只猫是我在这个城市里坚定的凭据,是朋友,亲人和家人。

但它的喵生无可选择,不过是随着我的动荡不安而跌宕起伏罢了。

这次搬家师傅大队进驻之前,我带着两只猫开车先运过去。然后大猫又开始了熟悉的嚎叫,听起来非常凄惨。那嚎叫就是当时我带它离开学校小屋时的嚎叫,是它差点丧命的那个夏天我每天带它去宠物医院在车上的嚎叫,因为我经历过它连叫的力气都没有了像一团棉花一样的快要失去它的状态,这样的嚎叫让我感到安心,同时扎心,瞬间带我回到不愿面对的回忆之中。还好旁边坐了好朋友 WL,不然我想我一定又要忍不住泪奔。

到新家之后,大猫保持着自己谨慎胆小的天性,躲着不露面;小猫就不同,虽然也警惕,像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少年,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我想当家里又到处充满着他们的猫毛与气味,这里又会成为他们的世界。但从小开间到有了客厅,到现在的多个居室,我的两只小猫们也在不断学习更加复杂的立体几何,在不断刷新对于世界复杂性的想象界限。不变的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端坐电脑前,不管是在怎么样大小的格局下,他们都还是在你看得到的地方,静默无声的蜷缩或观望,用它们的方式来保持与你的交流感——

交流这种事情,并不一定必须凭借语言。

中年

年少的时候总梦想「仗剑走天涯」,我记得我少年时候有一个梦想是去做战地记者,上大学的时候就想着要去支教,漂泊不会觉得苦,反而在路上的状态会让人兴奋。到了接近中年的年纪,厌倦漂泊,不愿持续浮萍的状态,但也不甘心彻底安定,担心「这辈子就这样了」,再也没有了机会。

说白了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

但这种无力感又有非常踏实的地方在,至少你还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比起少年的时候,你更有积累和资格去思考梦想,当然你可能会知道,梦想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个幻象,你从来都仰望的太高。

真切感受到这一切并不是装箱子走人的时候,不是你到达新家之后,而是你还在旧处收拾行李的时候。你收到的那么多明信片,火车票登机牌门票,矫情的日记以及摆放满三个大书柜却只读了不到 1/3 的书——每往收纳箱里放一件东西,都是你对于自己过往的审视——

那时候我是怎么回事,我为什么会买这个,我当时是真的付出过真感情吗,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

三十多岁了,行李不再是一个行李箱就能搞定的——上大学时,一个箱子就足够了,毕业时,要更多,然后更多更多。三十多岁了,你知道你曾经是个不错的小孩,你知道你永远失去了它们,那么这些明信片们信笺们日记本们还有纸条们,我应该怎么处理呢?一笑而过扔进垃圾箱,还是继续收拾负重前行,一时之间需要做的决定太多了,然后我瘫坐在地上,决定放弃。

舞台变大了,自己变小了。

东西变多了,梦想变没了。

我找的搬家师傅是当初帮我从学校搬出来的那个,他说你东西怎么多了那么多。我是拥有了更多的东西,也许跟很有成就的人相比这真的不算什么,但,比起刚搬出学校时确实多了好多——可我却丢失了时间,一度也非常的迷失自我甚至陷入抑郁中,不过好在,我现在还有一个比较确定的自己,以及,我还有机会。

但令人欣慰的不是我还有机会这件事情,而是,我还有想要做好的事情,虽然我无比怀念每天都肆意生长的时光,但现在终于踏着地面的感受让我感到踏实和心安,我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确认自己。这就是最好的事情。

我的「黑狗」和被浪费的一年。

2018-01-20 01:15

一. 醒不来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或者说其实我现在也没找到真正的原因,大概在 2015 年年初,面临毕业、就业等大难题,我突然一下子失去了对于自我的管理能力,每天都难过的不行。我对抗这种难过的办法就是不愿意醒来,每天都睡到下午才愿意醒来,热爱美食的我也失去了对美食的兴趣,每天都在朋友的劝说下吃那么一顿晚饭。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自己体重直线下降,短短一个月降了 10 公斤,几乎每天都在关机,仿佛从世界蒸发了一样。

遇到问题解决不了,逃避遇到的问题。哪怕博士论文还几乎没写,哪怕根本还不知道要去哪里工作,就那么放弃了自己。虽然这种感觉特别糟糕,但是作为一个大部分人生阶段都处于积极向上阶段的我,那种放弃自己的感觉竟然是有一点快感的——叛逆、不走常规路的感觉,竟然让人有点吃惊的享受。 但心里却还是难以摆脱寻找轨道对自己的引力,那时候已经论文开题,离预答辩已经很近了,我的论文几乎还没开始。我想我还是抱着近乎于求生的意志,凭着自己读博士几年来勤勉积累的数据和模型,算是半搭半就的写完了论文。下午醒来,写论文到凌晨,喝红酒催眠,睡去。那时候我的世界只有一个好朋友,和一只不会说话的喵。现在回想起来畅春园的那个小小的开间,竟然是恍若隔世的感觉。

有一次在学校食堂吃饭,遇到豆瓣红人浮生。自从有一次跟她在泊星地见过一面,这是第二次直接坐下来聊天。虽然并不熟,但豆瓣上的关注些许有之,她好像跟豆瓣上一样可以说个没完,后来说到我。因为她有抑郁经历,她善意的提醒我,说我可能也需要去六院看看。于是我回到住处在豆瓣发了条状态,很快就有在六院就读的友邻给我留言。连续一个月以上对曾经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体重骤降,社交恐惧。她建议我尽快就医。还好我辗转认识在三院工作的朋友,迅速帮我挂了一个专家号,当天中午我就出门去医院。因为心情紧张,开车出小区时左转没有看仔细,跟一个小面包给剐蹭了,场面非常尴尬。我知道我那时候有点紧张,气急败坏,面对讹钱的面包车司机我竟然狂吼起来,把对方吓到了。扔给对方 200 块,我开到路边,停下来车来觉得自己怎么都开不到六院了,然后给帮忙挂号的同学电话说我过不去了。

二.病人

我是什么时候真的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不可能的呢?就是这个时候。虽然自己一把年纪了,也算有所阅历,但心里对于「理解」的渴求似乎从不曾磨灭。那时候我在写一篇博士论文,读书读到博士,其实整个学院对你的领域有所了解的教授都寥寥可数。虽然那时候导师因为我不太听话对我有点不满,但每次见他还是可以给我很大的力量。因为他懂得我论文微小领域里重大的问题。每次见完他,他告诉他当时写博士论文时经常也是一整天把自己关在书房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一天抽好几包烟。虽然在情感上我们当时有一点隔阂,但他仍旧在学术上包容和鼓励我,我总是被这样超越情感隔阂和利益捆绑的包容和鼓励所打动,在学术的「理解」这件事上,他能给我的支撑无人能及。

我的好朋友小马也做了我最大的安全的后盾。事实上我们相差 8 岁,学科也完全不搭边。但在写博士论文期间,他经常在我家跟我聊论文、逻辑以及算法聊到很晚。当我意识到我可能是生病了的时候,给他电话,他毫不犹豫地答应陪我去看病。第二天,他就陪我到了六院。 我和严重的患者不同,我还没到失控的地步。因此,每当我不得不见人的时候,我都会把自己收拾的很好。和医生见面也是如此。我思维清晰,风趣健谈。我的漂亮的医生完全不认为我有任何问题。不过她还是相信我对自己的判断没有错,在做了两份自测的量表之后,根据我自己的叙述,她帮我开了缓解抑郁、焦虑以及失眠症状的药物,并约我每周来跟她聊天。于是我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每周去六院的生活。

后来偶然跟关系不错的师妹聊到这个问题,她特意约我见面,坦然她也有同样的问题,并且从过来人的角度告诉我应该如何自处。这次谈话很受用,比跟医生聊天还有用。一来因为师妹了解我的具体处境,另外过来人的经历可以有效的解决我的问题。但是,从医生那里确认我「生病」这件事情对当时的我来说意义重大,从那时候起,我才意识到我的种种失控是因为我「生病」了,而不仅仅因为我「不够优秀」,我这才停止了跟自己较劲以及自残,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于是我首先接受的事情是「吃药」。

三.吃药

吃药并没有想象中可怕。似乎对有些人来说,吃药是「救命」的事情,对我来说还好。对我来说,吃药更像是比较积极的心理暗示。我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把所有的工作都推掉,开始非常缓慢的生活。不过我当时有几件事情是非常确信的,第一,父母在,不自杀;第二,不健康的瘦很糟糕,要让自己胖一点;第三,要开心,找回多年来被我抛弃的除了「上进」之外的那些生活。我每天都睡很多,发呆,跟朋友散步。还有那时候正好有了自己的车,不开心的时候我就开车出去闲逛,半夜好几次完整的绕过三环。第四,不能回老家,绝不让父母担心。

每周去六院对我来说也是好玩的事情(港真是好玩)。每周我在医院等候我的美女医生传唤我的时间,我都在仔细准备跟她对话的内容。比如这周我做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或者哪些事情又让我有点焦虑不开心。这些生活中抽出来几个小时跟自己对话,总结自己生活的方法非常有效。我又开始找以前读过的书来读,找好看的电影来看。一下子从非常繁忙、充满欲望的生活中抽身而出,停下来重新发现生活,像个小孩子一样,把丢掉的东西捡起来,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经师妹的提醒,我找了蒋昌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师,《最强大脑》主持人)在央视《开讲啦》的演讲,他讲到自己患抑郁症的经历,说自己不服药。吃药是有好处的,好像人会莫名的开心;被驾驭的情绪会让人很好笑,原来人真的可以做到无法自持。受这个节目的影响,我想自己也可以靠毅力战胜它,也决定停药。事实证明,刚停掉前几天会有一点不适应,但过了就完全没事了。我早就不吃药了,现在状态非常好。

四.健身

今年我自己最大的变化,除了状态越来越好之外,就是开始了健身。可是我是为什么突然决定健身的呢?我似乎一直对健身有成见,认为可以雕琢的身体并不美好。虽然一直有办健身卡,但一直缺乏规律的运动,也没有尝到健身的甜头。只是一直还算规律的保持游泳,但游泳是非常孤独的,在关系非常好的师兄离开北京之后,我连游泳都变少了。

春节前,听说同校的老师突发心梗,才三十七八岁,可能要变成植物人,他的研究生也不得不转导师。三十七八岁的话,跟我几乎算是同龄。我虽然从没见过这个老师,但听说过一些关于他的故事。他中年,单身,勤奋,也许同性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大学老师闲适安逸,但其实高校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青椒压力非常大。另外,我的在互联网公司的 cofounder 好友告诉我她公司现在也遇到了生存压力,不过她仍旧坚持去锻炼。她一个清秀娇气的女孩子,居然也去健身。在她的推荐之下,我也去了她的健身会所,跟着同样的教练开始了锻炼。

张朝阳在上《杨澜访谈录》时也谈到自己有一段时间得抑郁症的经历。他说,那段时间是「对自己失去了有效的管理」,我很认同这个说法。只是似乎生这种病的人似乎都非常优秀,我自己非常平凡而已。

健身这件事情的美好之处在哪里呢?世界上很难有这么公平的事情,就是只要你付出,你就会有所收获。随着每天身体的疼痛以及身体的形状开始发生变化,虽然健身本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也因为这些汗水和坚持,可以换来好的效果,才让这件事情更加富有魅力。我因为不需要坐班,很多时候都喜欢睡着不醒来,健身的初期,我总是约早上的时间去锻炼,很好的解决了我起床难的问题。健身本身又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基本上健身之后如果不是突发遇到让人不开心的事情,一般而言我状态都不错,越来越向好的轨道迈进,也越来越接受和喜欢现在的生活。虽然我相信时间本身就是一剂良药,健身只是加速了事情的好转,但我也还是要说,健身比吃药有用多了。有情绪问题的朋友,建议大家多运动,是我自己经历过最有效的恢复方式。

五.殊途同归

这种题材的文章写着写着就会变成鸡汤。好吧,那今晚就炖一碗浓浓的鸡汤吧。

因为去年的状态完全是失控的,我到四月份中旬完成预答辩,还没投一份简历。四月下旬学院问我去不去某高校面试,我连正装都没有,带着打酱油的心情去试讲,没想到居然搞定了工作。本来我是想着要去米国博后的,有了教职的机会,我也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这个机会得来纯属意外。虽然不是我特别心仪的大学,但我当时就想停下自己冲锋陷阵的步伐,过一段安稳的生活,我就答应了。从接到面试电话,到跟我确认 offer,确认的那天晚上,我就拉着行李箱,跑到日本浪去了。

我难过的时候会想,我到现在为止三十年左右的人生,好像特别想要得到的、拼了命都想要的那种,一般都没什么好结果;反而每一次不经意的做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会酿成美好的结局。佛语曰,放下「我执」。随缘到这里成了最好的注解,我也决定顺遂一次命运的潮汐,如此浮浮沉沉也有一番别样美景。 一年之后,我想我是基本上完全好了。丘吉尔也有抑郁症,他称之为「Black Dog」。我也有这么一条黑狗,偶尔他还是会跑出来狂风骤雨一番,但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平相处了。虽然这一年,最难过的时候恨不得把自己千刀万剐,但若非遇到这个问题,我可能会在冲锋陷阵的人生里继续漫无目的的奔忙着,最近虽然我又恢复了一些繁忙的生活,但我不再认为只有那种「重要」、「意义重大」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这看起来几乎是浪费了的一年,是我人生里美丽的断点。从以往,我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但,我还是会勇往直前。

感谢母校,感谢导师,感谢父母,感谢小马,感谢绵羊,感谢喵,感谢我的学生,(应该还有但我一时想不起来了)。感谢你们出现在我的「失败」而「伟大」的被浪费的一年里。感谢你们安静而并没有意识到重要性的温柔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