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日记」《一年又一年》:青春若有张不老的脸。

2018-02-23 16:21

最初看《一年又一年》的时候,我还特别小。但是印象中特别深刻。怀旧的部分可能并不太懂,但关于未来自己的人生遐想,也许从那个时候不小心生了根。

后来应该不止一次看过,大学的时候因为有了互联网,使得当初错过的剧可以重温。不知道怎么会想起这部剧。我还记得跟大学同学在吃饭的时候聊到陈焕和林平平的爱情,同学说,你初中的时候怎么会看懂这么多?

我想冥冥之中都是有指引的。当周围的人都开始喜欢什么古惑仔和周星驰的时候,我却沉溺在青春期的忧郁里面。当然这个时候受了很多奇怪的误导。例如,李晨这个人,他当年演了《十七岁不哭》的简宁,我初中的时候觉得,最好的男孩子可能就是简宁这样的?然后从一个话多不安分的人特别想要变成一个低调有才华的人。还有就是《一年又一年》里的陈焕,我大约少年的时候就觉得,那是最好的男人应该有的样子。(长大后觉得自己被欺骗了,李晨和简宁太不同了,许亚军和陈焕也太不同了。)

当然还有林平平第一年高考落榜,路上掉泪说不能跟陈焕继续做朋友的样子;那其实也是我小姨,曾经一次高考不中,一年不出门,朋友来了爬上房顶躲着,朋友走了一边哭一边复习,第二年终于考取比同学更好的大学——从小生活在这样的故事里,心气总是很高——导演是郑晓龙,是《甄嬛传》的郑晓龙,也是《北京人在纽约》的郑晓龙,也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郑晓龙。你可以想到,林平平那种傲气,和终于考取北大之后戴着校徽的骄傲,全然出于此。

但陈焕不同。他太不同了。他自认不聪明,高考选专业时,选了自认不太热门的专业;在爱情里,又自己把自己放的很低,一生只爱一个林平平(可能就是另一个果郡王)。电视剧里的他,孤独、沉默,外表看不出多么孤傲但骨子里坚持又清高,父母虽然是普通基层,但从不会去打扰他,同时也以自己可能的方式去理解那个孤独的儿子——但电影放映员父亲和普通大妈母亲,都那么的市井那么的普通,正是我们的每个人的父母那样——我父母也差不多这样,他们爱我的方式就是不打扰我,很少打电话很少发微信,在我这里父母总是缄默的,但我看到家族群里活络的他们就会知道,他们和陈焕的父母一样,在自己的世界里快乐也辛苦的生活着——他们能做到的最大的爱,就是把家里最大数额的财产毫无保留的打到我的卡上,以及,不打扰我。

直到读博士之后,我再次翻出来看《一年又一年》,还是会大哭。那时候我还是会觉得命运就是会如此的巧合,让我终于在追寻自己的道路上永远都有一道不可示人的伤疤,这来源于全剧的最后一个环节:

陈焕:平平,咱俩的关系,是我这一生当中最大的失败。我们离婚那么久,我出了那么多书,平时别人对我那么尊重,可是一旦涉及感情这个问题上我马上就完了。 

林平平:我一直在寻找真正的爱情,寻找那种全身心爱一个人的感受。有几次,我已经接近成功了,但结果还是不行,我为对方献出一切的时候,我要求对方也这样对我。这就是那道无法解开的难题。我要判断对方是否真的爱我,唯一的参照物,就是你。可今生今世,再也不会有人像你那样爱我了。但我不能给你相同的东西,并不是说我不想爱你。爱是不需要说出来的,它要用行动来证明,可我恰恰不知道该做什么。面对一个用全部情感深爱你,而又被你伤害过的男人,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远远的躲开,让时间和距离冲淡我们之间的一切。

说实话,当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我没想到我会读博士,更没想到自己会当一个大学老师。现在回头看,自己成长经历中受到的熏陶,竟然是如此可怕的指向一个似乎是注定的结局。我曾经也被认为是野心慢慢的人,但最终当我成为一个大学老师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如此的喜欢这个角色。尽管我的某前任是这么说的,他一直很担心我永远也长不大,直到有一天我当了大学老师,他终于确认了这件事情。钻在象牙塔里的我,可能永远都不会长大了。

所以我虽然去年这个时候还在挣扎是不是要出国,但其实我在我内心底里,除了那一套「不得不」的说辞之外,我是有点想出来看看的。我想直到为什么林平平不愿意回国,比起陈焕,她更爱美国?我想知道为何曾经爱过的人无一例外的选择在异国他乡生活,我想知道你们热爱和流连的到底是什么。所以,我终于还是来了。像陈焕那样。但我也知道,我最终会和陈焕一样,带着某些冷静与不得不的「收获」,回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去。

喜欢「陈焕」这个角色的哪些部分呢?喜欢他在乱世中仍旧清醒的坚持自己,他乐得清贫永远知道自己的位置,他导师对他有需要时他甚至将自己的个人需求置于身后,还有他对爱情的态度,事实上他对林平平说「我不想再伤害那个女孩」的意思,是要拒绝那个女生。当然他也从不去辩解,人生总会相逢。

三十多岁再看这部剧真的是触目惊心,一方面告诉我原来所有的来时路都不是巧合;另一方面在还警醒,路漫漫其修远,你只能成为你自己,在成为你自己的路上,你只能踽踽独行。

之所以想起看这部,是因为看到有友邻提到,这部剧堪称中国电视剧的《请回答 1988》,该友邻还提到,ta 最喜欢的角色是朱群英。群英作为一个农村姑娘,并不非要跟林一达战斗个你死我活,终其一生她想要的不过是平等和尊重,不过是最终找到和成为她自己。我想这就是编剧和导演的终极价值观,每个人都不可能为了迎合其他人而成为一个别想想象中的角色,每个人最后都只能成为他们自己。像远走他乡、孤傲而又感伤的林平平,像千帆过尽仍留在原地的陈焕,像滚滚红尘中的每一个我们自己。

虽然这部剧的摄影真的是烂透了,完全没场面调度,哪个角色在讲话就直接切哪个角色,看得我一直头晕;但对我来说,这是一部意义重大的电视剧。当然,人在少年时,尤其在形成自己价值观时,遇到什么文本很大程度上完全是由时代所决定的,但我仍旧在选择很少的文本中选择了那个小众而有点奇怪的角色,最终引导我成了今天的自己。于是我更加愿意相信,在今天文本意义如此众多的时代,每个人选择喜欢并钟爱一种本文及含义,都是出于真心所向。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是多么羡慕少年时代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人。

文章已于2018-02-24修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