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 2019

看《地久天长》和《都挺好》的直接后果就是想要多回家去看看家人。我从高中起就住校,和父母早就事实上没有住在一起了。十多年了,也确实是因为今年起搬了新家,有了相对不错的住所,才觉得住在一起不是义务,也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享受。想来我在三小时高铁的北京都是如此,很难想象那些远在美帝的朋友是如何理解「家乡」。

还是决定要多写。看《向往 3》黄舒骏说他某些作品是二十来岁的时候写的。那时候才会写出那样的作品,是因为还没看透,看清楚了就不会写了,没意思。这也就更加提醒我要及时记录我的人生。虽然总会看清楚,但过程还是一步步走过的。

我爸只提了一句结婚的事情,奶奶也提了一句,我有点不耐烦,大家也就不说了。对于这件事情我前些年的态度还是能拖就拖,现在则心态发生了大转变,我真的也不想说谎了。

这次和麻麻一起去买新家的空调。我发现父母真的是完全不理解这个时代了。麻麻跟在我身后的时候,像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她不是不强势,而是她真的一无所知——这件事情是让人难过的。因为她不懂,所以很容易被骗,而她又难以接受自己不太懂这件事情,因此有时候是乐于被骗。从这件事我难过的是什么呢?我感到我自己也终将老去,而父母今天的样子,大概率就是我未来的样子。我为此而难过。当然此刻的样子是我论文里说的「后喻文化」。到现实生活中关照的时候,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

父母的老当然不只体现在知识体系的老化,更体现在脸上。大概就是这几年,我觉得爸爸妈妈一下子就老了。老人斑、皱纹、发黄的肤色。我的成长意味着他们老去,但我没想到这么快。这让我没办法不去想他们真的老了怎么办。或者像《都挺好》里面描绘的那样,如果有一方先走了,我该怎么办。

我不得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再也不能回避的问题。就算像我在豆瓣吐槽的那样,我是三流的儿子,他们是四五流的父母,那也没办法,人生到最后,不管几流吧,还是得像苏明月一样把该担的担子担起来。我因此或多或少都在焦虑。

还是呆了两个晚上。我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第三天的时候离开了。在火车站我把本来预定的第四天的票退了。在自己和父母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

去了山西博物院。之前去过两次了,之前去过就真的只是「去过」,这次开始一点点重点看。这要归功于陈丹青的《局部》,教会了我那么一点点审美。但是也有难过的地方。从春秋时期的陶器以及青铜器到北魏时期的文物可以看得出来,蛮夷外族统治中原的后果是可怕的,我不是历史学家,我不敢确信的断定,但就我看到的晋博的文物来看,我自己判断是生产力下降了,直白点说是社会退步了。社会退步看来也是会经常发生的。所以不要感到奇怪,太阳底下无新事。

发小还是一如既往的爱我。有多爱呢?我不太能判断他们对我的感情。对于我来说他们就像是故乡的山川河流,大街小巷,我偶尔回去看看他们,像是怀念我的少年岁月;对他们来说我可能是「远方」。关系最好的富二代发小说,大学时代他最羡慕的是我每次拖着行李箱远去的背影,对他来说,那就是他永远无法到达的远方。

这次他开车载我和另一个发小到处乱转。事实上我对他 propose 的那些地方都不是很感兴趣,他却兴致盎然,在夜色里转啊转啊,仿佛城市的进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证明他的生活不是灰色的?我不知道。事实上对我来说,能见见大家,就跟偶尔可以去高中附近走走看看,那些浓烈的情感已经彻底远去了。我当然还记得太航门口的臭豆腐,但真的仅此而已。我并不会沉溺在那样的怀旧情绪里。对我来说能尝到过往的味道已是足矣,再也没有了非如何不可的向往。于是最后,他载我去了小时候偶尔路过的小吃街,据说要拆迁了,于是周末的晚上竟然是接踵摩肩。但我真的一点感动都没有。我更想找个安静的小店默默的、一声不吭的吃饭。我惊讶的发现,我再也不用通过参照他们来获取自己的相对确认了。他们的话题里的小孩上私立学校、投资了哪里的商铺,我没有任何兴趣,我也不会刻意附和。不过比较可喜的是,因为他们的妻子都纷纷二胎,不会再来加入我们的饭局,我就再也不用尴尬的面对三个根本不认识的女士的盘问——她们总是不懂,你也老大不小了,为什么还不结婚?

我这也才整理出我的现实立场,我没有义务去认识这几个陌生人。对于我来说,故乡就是曾经的熟悉的街道、父母亲人,以及发小而已,并不包括他们的老婆。搞清楚这点之后,大家都轻松了很多。我们在三号发小的没入住的家里抽烟聊天到午夜,但也就那样了。提出散了吧早点睡觉的那个人,是我。

还是庆幸有那些浓情化不开的时光我写下了 28 岁系列。我不是不爱家乡、父母和发小了,某种程度上我更爱了,不过我的现实处境让我更加明白我的处境他们是更加无法理解的了,例如我此刻在北京的家里写这些字的时候,故乡、大学等等等等,想起来都像是上辈子发生过的事情,险些记不起来。是的,我只想过好当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