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之眼(5)

群组访谈渐渐的不能满足需求。最初决定采用群组访谈的方式的之后,是因为团队的leader想要认识更多的人,补充「从前不认识的人」的图景。于是,我们找来了一些从前我们生活之中不曾仔细了解过的人。可是渐渐的,对于盲点的描绘有了大致轮廓之后,走马观花似的「观看」就已经完全不够了,对于某几个人的深入了解的热切渴望开始入侵好奇心,于是直接导致了我周六无法看朴树演唱会。

面对面,one one的访谈,如果受过专业的训练,可以叫做「深度访谈」。这种访谈是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的,一般而言也会有严格的提纲,但是访谈的过程却并不需要严格遵照访谈而来,甚至可以现场发挥。如果说群组访谈是比较高效率的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知,那么深度访谈更像是要对一本书进行精读,对于人生阅历、生活方式、价值观方面的探索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游走,之后的对于专业方面的提问的话题方向都由前面的探测而决定。群组访谈更多的时候是需要知道多数人在群体意见之中的话题走向,目的是「团体动力学」;深度访谈目的则是「剥洋葱」,钻到那个人的个人历史中去理解他。群组访谈更多需要在不同人之间的思维方式之间切换,非常累,往往一天之后已经累成狗;深度访谈则对注意力有更高的要求,要在短暂的时间中去寻找更多的线索,不断的提问、设问、反问;重建,重建,推翻,如此反复。好的深度访谈如同读一本书,逻辑清明,将提问者的问题删去,直接可以成文。

这次并没有明显的失误,而且几次临时的紧急应变也在之后被证明是对的,让我舒了一口气。周六晚上,当朴树演唱会正在热烈进行的时候,我正在对一个衣服专卖店的主管进行深访。对于他的访谈逐层深入的时候,让我大跌眼镜的情况开始出现,他的爱好居然是买书、读书,但是并没有「以之为倚靠、舞台、炫耀」,仅仅当成爱好,也不渴求别人懂得。因为之后的谈话内容太过于超过我的预期,而他的所想、所做又无比贴近我家乡的好友的生活状态,在无比温和、平淡的气氛中我们完成了两个小时的深度访谈,过程中我几乎没忍住差点落泪。结束回到监控室,发现同行的几人也是眼睛红红的,那一刻觉得牺牲一场朴树演唱会也算是值了,团队的人勤奋、敬业,以及如此的共鸣,都让我愿意继续坚持下去。

第二场深访则艰难很多。访谈开始大约半小时的时候,我收到leader的短信,她说她觉得我跟被访者是平行线,我们的世界没有交集,我们还是早点去赶火车的好。我拒绝了。事实上,这个访谈最终持续了两个半小时,越到后面,越能体会到对方的状态开始放松。当他开始在我这个「观看者」面前建立起自信以及主人翁的意识的时候,我们的访谈才真正开始。在leader眼中,那是一种不曾相遇的生活,甚至从根儿上,她认定那是一种「loser」的生活,而他所有的性格特质、选择方式,都导致了他最终成为一个「loser」,那是她超越了的人群,她打心里看不上这群人,也许在监控室中她一边听一边心里骂:「活该!」可是,我想在这样「loser」的生活背后找一些精彩,找一些他在成为今天他自己的背后,他所背负的无奈、失落,以及我们所忽略的努力、坚持。

定性,不应当仅仅是补白,更应当是打开胸怀、敞开想象力去理解、去拥抱、去热爱跟你完全不同的人。也许你走出单面镜室就要把一切都抛开、扔掉、头也不回,但是那两个小时,你必须做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