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初衷。

前几天跟硕士同学聊近况,他的一些看法我表示接受无能,他说,「不是我变了,而是我再也找不回当时的状态了。」于是他现在在过着据说是「压力最小」、「效率最高」的生活。谈到爱情、事业、前程的时候,我们似乎都觉得有点犹豫,避而不谈才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毕业几年间,似乎大家都不愿意去尝试谈谈自己的变化;甚至在谈到这些变化的时候,都搞不清楚是应该为这样的变化开心,还是失落。

在这样的想法似乎是在说:我们应当时刻谨记并提醒我们当时决定上路的时候的初衷,这样才不至于在社会敲打和诱惑之间迷失了方向。然而,大多数的人最终都变成了自己从没有想过会变成的人。事实和预期之间的差距并不仅是初衷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么简单而已。

如果是前几年的我,我可能质问他,你不觉得你变成了曾经自己最不想变成的那种人了吗?

现在的我则已经不会这样去思考问题。在我心里早就把对错、好坏、是非之间绝对的界限给打碎了,我甚至很遗憾我没有能够更早的抛开「初衷」这样的限制,更早的自在而游刃有余的面对我自己。

看了电影《青春派》,真心没想到居然给看哭了。看完一个人走在半夜空荡荡的中关村,我突然意识到,我之所以被触动,是我发现我确实再也不会有少年时期的心态去面对友情、爱情和前程了。今年是我高中毕业十周年。在这十年间,我所做的事情似乎就是在不断的将友情、爱情和前程这样大的词变得具体,然后将它们撕碎。

曾经我一直认为人的状态是连续的,一个人对待事情的角度和方法是会维持不变的。具体到我的那个硕士同学身上,从前我做梦都想不到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爱情主义者」有一天会变成「爱情游戏的主导者」。

《青春派》里面的好多事情我也做过,但是如今,我不仅不会再去那样做了,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耐心去跟别人说起那些事,偶尔听到也觉得真你妹「矫情」,一笑弃之。如果不是因为看电影,我可能也早已经忘记我自己曾经那么简单、美好、真诚、用心过。我甚至不愿意去承认,那个小心翼翼、简单、美好、真诚、用心的家伙,居然会是我。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能说说话,我想应该几乎什么可以聊的。但是,「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某豆瓣友邻说,「很多事情人生都只有一次,所以应该珍惜」。所以我有时候我会很怀念那个倔强的不知所措又充满热忱的我,尽管如果我今天如果遇到原来的我,我也不会喜欢。但是我还是对于那样一种状态无比怀念。人生当中忐忑、不安、兴奋的等待很多人和很多事发生的阶段,才会有那样的心情和状态。

之后的人生并不是说就不好。只是游戏规则变了而已。我们之所以经常怀念过去,就是因为「回不去」,就是因为我们「再也不会」。

电影的男主角居然同学在高四一年之间一直尝试练习接受、放弃、旁观。这样的经历我有过。在备考研究生的阶段,我就是这样,不断的吸气、呼气,似乎每天要重复练习的不是专业课政治课和英语,而是接受、放弃、旁观。

心无旁骛并非坐在自习室就可以的,它需要你不断的给自己建设。回想那一段最艰难最黑暗的时间,竟然会觉得无比怀念。因为「回不去」,因为「再也不会」。这样的人生,不论是遇见还是决定去做还是不得不做,都只有一次。

接受,接受失败。你最喜欢的那个人就是不喜欢你,你想得到的任何事情都可能会失败,但是你却不能放弃。

放弃,放弃我执。那个你喜欢却不喜欢你的人,你只能放弃,那些你想得到倾尽全力之后还是得不到的人和事,你必须放弃,断尾生存那样也必须要放弃。

旁观,冷眼旁观。不管是遇到幸运或者不幸,都不要将其夸大从而陷入不断的自恋或者自怨自艾之中,要对自己所处的真是状况有清醒冷静的认识,要有行动能力。

很多年之后你会发现,比起来书本和坐在自习室跟自己打架较劲,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不断练习接手、放弃、旁边以及学会在顺境、逆境中自处,才是真的难的事情。

不会再有结对去食堂吃饭的小伙伴,不会再有抬头就能看见的窗外的蓝天白云。

居然同学在他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已经懂得了这些,不断的练习、预习、温习生命中的必修课;这些却是在我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里才开始面对的事情。当然我也很庆幸,我没有落下这一课。

居然为了那个女生,本来要考复旦;在失恋之后他自残和伤害他人。在这一站过后,他也可以隐忍的在大年夜给那个女生打电话,当然,这个时候初衷「复旦」已经失去意义,居然可以为了在初衷之外找一个活法,到任何目的地去。

我们都会成为我们不得不成为的人;而此刻,不为了任何人,只为了忠于自己而活。

“忘了初衷。”的一个回复

回复 小杰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