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柴静的文艺女青年变形记

有一次在口语课上,外教让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我觉得向一个外国人介绍『煤海』或者山西因为重工业而污染严重或者假酒案、黑煤窑等实在不长脸,而且从我也不觉得这些能够向他诉说山西。当然我捉襟见肘的英语也没法胜任去介绍晋祠中的唐叔虞祠、唐宋建筑,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五台山的佛教渊源,甚至是平遥古城的落寞与晋商的富可敌国。于是我决定投机取巧选取三个人来介绍山西。没有什么一个地方的人更加能代表那个地方了。

我选择的人是,柴静,贾樟柯,以及李彦宏。

李彦宏是所谓的『新晋商』,我不做评述。我所喜欢的是柴静和贾樟柯这样的山西人。贾樟柯作为享誉世界的导演,在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是旁听生的身份,凭着《小武》、《站台》以及《任逍遥》的『故乡三部曲』为世界影坛所熟知,用着国外投资人的钱,拍着中国人的故事。2008年,《小武》10年,贾樟柯带着已经大腹便便的王宏伟在北大百年讲堂重新看《小武》,全裸演出的王宏伟的重要部位被遮上了,我再次看还是会泪如雨下。2006年,他凭着《三峡好人》拿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终于算是修成了正果。

柴静跟贾樟柯一样,并没有多么高的学历。据说在《看见》出版,她才公布了自己的年龄。她生于1976年的山西临汾,据说在北京一直没有买房,仍旧租房子住。与那些脸蛋背景都殷实的美女主持相比,她的成功更加让每个人内心升起希望,尽管念姐吐槽她的感性过多写字冗长,但她的成功一定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而这本书的出版,有邱启明、崔永元等人站台,我们可以看到她的难得一见的好人缘。她没有因为自己出名而被同行嫉妒,反而被接纳被欣赏被接纳,柴姑娘这些年的成长确实是值得我们这些没有背景却怀揣梦想的人好好学习的。

这本书是柴静10年在央视的『工作笔记』,但是这更加像是她自己从文艺女青年到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社会型记者的成长历史。《看见》从她到达央视开始写起,从新闻理想仍旧凌乱的出境记者的菜鸟形象开始书写,10年间她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奥运会,话题涵盖华南虎、药家鑫事件、虐猫事件,以及最拨动当代中国脉动的土地问题、教育问题、艾滋病问题等,从个人的内心质问到新闻专业主义的反复质询。她在10年反复思考《双城的创伤》中她为苗苗表弟擦眼泪的事情。她在书中如此写道:

“十年将至,到底这么做事对还是不对,我在心里已经过了好几个来回,还是没有最终的答案。”(P54)

她一直在反复强调自己的弱点,与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之间的反复推翻与重建。有意思的是,柴静也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我想那些当年对柴静就这个镜头进行反复质问的人如今再看到柴静的反思,也应该会有一轮一轮的反思吧。

跟好友谈到柴静的成功的时候,我们都很难跨过去非典。非典她刚进了新闻调查栏目,她马上进入疫区进行报道。她在书中谈到她决定去报道非典之前跟妹妹的对话。

“我问她(柴静妹妹):‘你觉得我应该去病房吗?’她说:‘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而今我们再看柴静的成功,可能会羡慕她的运气,在湖南时期她就有机会当电台DJ,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她就可以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而被陈虻看中到达央视之后,她马上就有机会做出镜记者,并且运气是如此之好,大事件都被她碰上了。可是我们就只谈到2003年的非典的话,我真的很想问,当时央视有那么多在编的主持人、记者,有相当一些人已经凭借国家媒体的平台称为家喻户晓的人,你们,当时都死哪里去了?为什么会轮到让一个初出茅庐的丫头来冲击非典第一线?(P28)

《双城的创伤》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

在这个章节中,柴静的自我提问以及反思汹涌而来,我想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些反思代表了成名后她新的成长起点。比如作为一个记者,为被访者拭泪是应当的吗?当然这篇文章还向我们展示了非常真实却又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常识』。我们所从媒体看到的『呈现』,很可能只是一部分真相而已。

在《双城的创伤》中,柴静道出了幕后的玄机:

“它们没有被呈现,这是一个新闻媒体‘政治正确’。我们叙述了一个事情的基本框架,但只是一个简陋的框架,以保护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真相’。”而事实的真相,比『呈现』要复杂很多。(P55)

与这期类比,柴静谈到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写着写着,他并没有美化她,只是不断的神话她,人性自身却有它的力量,它从故事的纸条上抽枝发芽长出来,多一个纸条,就多开一层花,越来越繁茂广大。安娜的死亡最终超越了小市民式的道德判断,在人的心里引起悲剧的共鸣。”(P55)

通常,以眼睛所见经常所以为的真相,在背后常常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在剥洋葱式的追寻事实真相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基友的生命经验往往指引和支撑我们发现事实的本身状态。这才有『姜还是老的辣』的感慨。人生总是在新的人生经验与既有人生之间来回反复交换符号意义的过程中,才有不断增长智慧的可能。这也不断提醒谦卑的人类可以不断的进步的可能,人应当对未知抱有敬畏与宽容之心。大到对国家对社会,小到对爱人对自己,都是如此。

柴静说得好:“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P55)

顺便提一句,如果有人对几个小孩连环自杀的动机无法理解的话,可以参阅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老师的著作《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第五章《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中提到艾滋病,提到同性恋,这篇所呈现出的不同立场与个人观察,是我所见异性恋所难有的坦诚与深度,也是《看见》之中我比较喜欢的一篇。

在这篇中,有同性恋,有同性恋的艾滋患者,有同妻,当然也有同性恋的直男直女朋友们。这些人就是如此这样生活在一个社会社群之中,也许隐匿,也许高调,每个人却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无奈与琐碎幸福。

“‘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对于同性恋者来说有巨大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安全’。张教授说

安全?我很意外,这是在健康上最不安全的方式。

‘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两个人完了关系大家互相不认识,不用担心身份的泄漏。’

在过去和未来的地方,爱活不下来,只有性。”(P87)

在读完人民大学富晓星的博士论文《空间 文化 表演》之后,我给作者写评论,为什么文中没有提到『爱情』?柴静胆子挺大,因为『爱活不下来』。当然你也很难想象,这样的文本会在央视记者的书中呈现出来,如此直白,不转弯不避讳。

柴静也直面社会的不理解,哪怕是要呈现社会真实面貌与底层疾苦的记者面前。

“拍摄的时候,男同事们都很职业,对采访对象都很客气,但与往常不同,一句都不多说,吃饭的时候也一句一轮都没有。”(P91)

事实就是如此。尊重只能是想象的尊重,职业的尊重,不是自己的事情,怎么会切身理解。

柴姑娘,算你狠。这也是我所经历的真实。

《山西山西》这一篇,面试的时间要比其他文章早很久,最初通过电子杂志《ONE》来与读者见面,我想柴姑娘的团队真实够道义,帮朋友到了这样的份儿上。

说道山西,那是我的故乡。山西曾经有过灿烂的文明,在历史上也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地方,从新时期时代到解放战争时期,从华夏文明的成型到新中国的孕育,山西都是不可能被忽略的地方。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这里有着丰富的煤资源,又地处内陆,『不东不西,不是东西』,山西不仅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也是全世界出了名的。

经常有朋友跟我说道去太原下火车总是想被『呛回去』的经历,说道这个部分的时候对方总是当成笑话来说,而我总是默笑不语。如果不是山西人在呼吸着全世界最糟糕的空气,哪有首都以及华北华东的稳定的供电以及由此保障的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我们小时候就被灌输一定要考出去,不要留在山西,然而一旦出来,回去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几天微博叫嚣着北京的空气的质量可以杀人。身为一个在山西太原长大的人,我无法理解你们的吐槽。我从小就呼吸着比这个要糟糕的空气长大,你们所谓的呼吸难受我真的感受不到,不是我肺多么强大,这是在那个地方生长的人所必须练就的本领。

有名的山西人也不少,但是多少人在成名后唯恐与自己的家乡撇清关系,仿佛如果不是来自北京来自上海来自广州,你来自山西就多么给你丢人似的。柴姑娘为山西说话,说了点真话,感谢这些真话,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也希望当局可以重视这个问题,给山西人民一点点也可以享受到国民经济的升腾带来的幸福,也可以知道什么叫蓝天白云什么叫繁星。

每次回家坐火车途径河北过境,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到纵横山河的千沟万壑,我的内心总是升起一阵自豪感,同时又有点『哀民生之多艰』。“这是远古我的家乡。”

曾经见过几面柴静本人,听她演讲,或者坐在台下倾听,总觉得这个人虽然犀利,但异常认真。因为认真,犀利就不可怕。并不觉得她有多么高的天赋或者智商,只是觉得她是一个普通人,很亲切,当然也挺不容易对付。

这些年认识的聪明绝顶的人多了去了,但是很少有人会让你觉得又信任又害怕。

柴静一直保持着写博客的习惯。她坚持写长文,不开微博。我想天赋异禀的人也很多,但是你可能很少见到这么勤奋的人。她写作,她也阅读,她应该还有一个非常良性的朋友圈子,否则柴静也不会是今天的柴静。

从《看见》中,你可能很难觉得她是个多么异乎寻常的人,仅仅觉得,她就是个普通人。

柴静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柴静的文艺女青年变形记”的16个回复

  1. 真像往往流失于涕泪之中,只有不断自省,才有提高,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感受。唯有自省,才能日臻完善。

  2. 认真的人独具魅力 既不像天赋异禀的人那般光芒四射 也并非有聪明绝顶的人那样高谈阔论
    生活中 最不容易对付的就是认真的对手 平静内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活的就是内心

  3. 柴静在北京图书大厦的签售会,着实让我感受到了年青一代对于思想力量的渴望和追求。
    见到柴姑娘,短短十几秒,我的心却在瞬间被融化了。

  4. 我对柴静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上学的时候。看焦点访谈时候的人物访谈环节。那个时候我特比喜欢她简单的短发。貌似她从来都不染发。她从来只有一种眼神,那种要洞悉一切的善良和坚定。
    PS。太原只去过一次。呛不到哪啊。可能是因为我也出生在重工业城市的原因。

    PPS.好心生活。

  5. 我也是远离故乡的山西人,离开后才知原来自己是那么那么爱山西。这两个字带给我的是骄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