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话。

昨天说了大概有五六个小时的话,终于结束之后,我给自己炒了一大盘米线,大口吃起来,然后几乎是立即进入了睡眠状态。

来美国之后就很少开口,主要是因为英语口语太难了,总觉得不能 fully express 自己;当然更重要的事情是,不认识几个中国人,没什么朋友。

昨天的好几个小时的说话也不是跟现实中的人说。虽说最近认识了几个中国人,而且都是北大的,因为 workshop 的关系,见面也比较频繁,然而远不及连着一直讲话那么累。

第一个电话是关系不错的师妹来的。她获得了一些信息,跟我说话主要想表达,我之前对于很事情判断都非常准确,没啥失误。总结来说,就是说对我表示充分肯定,然而七七八八说了很多八卦。

话说,我现在经常来往的都是比我年纪小的人。类似自己年纪或更年长的人,总感觉接触起来有很大的压力。进入社会之后,游戏规则的变化太过陡峭,基本的判断规则是「谁都不可信」。但这也非常糟糕,导致自己周围的朋友圈子有点单一,很难获得更加复杂和充足的社会信息场景。显然是非常糟糕了。如果按照师妹的说法,一直跟比自己差的人来往,自己不变笨才奇怪。

第二个电话是跟同学。在师妹的定义中,这个算是水平相当,甚至可能是比我还要优秀的人,按照预期,可能会有很大的收获吧。但当我把我的问题抛出来的时候,我发现我们都应付不来。当然最大的变化是,我的问题已经从一般疑问句,变成特殊疑问句。在没可以参考框架的问题里,我们都很难寻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少年时候曾经热爱的文学作品,甚至是在北大时期崇拜至极的学者教授,似乎也没有特别适用的参考性。可能越过青春之后,中华语言和文化提供给我们的框架都是适合于「祖荫下」的框架之中。同学和我聊起我们共同的好友 ZY,他已经决心要辞去某部委的工作去企业了,原因很简单,儿子要买奶粉尿布和上学,他需要钱。不管从当下还是远景来看,这个原因都是重大的、不可被质疑的,至于人生的意义,也是慢慢铺就的,不能也不必想太多。可是对于 people like us,我们的文化里面没对此进行深入的书写,对于人生的意义这件事情,需要自己慢慢发现并逐个找出来。

当然在我们共同认识的人之中,也有那么一些让我们觉得羡慕的人。他们既保有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仍旧在努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个是某出版人,一个是妇产科的医生。我想身为母亲的她还在妇产科工作,一定没什么时间去思考所谓工作的意义这样的问题。迎接新生命、救死扶伤,每天可能累的如同陀螺旋转,最惨的时候,每天披星戴月的往返于医院和家,离开的时候小孩还没醒来,回去的时候小孩已经入睡,慢慢发现小孩都不认识自己了,只能一个人默默流眼泪。

不过这个电话依旧没什么很大的收获。我发现已经没人可以帮我理清思路了。「特殊疑问句」的回答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何况,每个人都深陷在自己人生的沼泽里,他也在寻找他自己的答案,他也和我一样,其实暂时没有答案。

第三个电话,是我不太想接,但思前想后觉得要接一下的那种。是用美国电话打来的。话说有人亲生父亲在国内去世,自己都没来得及见一面这种事情,是非常值得同情了。事实上这件事情让我也无限伤感,毕竟我当下也是身在他乡,不是在三小时就可以回到家的北京,而是在遥远的美国,而且是在东部!真的是感觉好远好远啊。但是陷入到别人的故事里真的让人发疯,毕竟不是我的故事,我不想那么深入的嵌入到别人人生的历史脉络中去,我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更让人崩溃的是,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彼此价值观差异太大,这种时候其实觉得已经没必要再继续交流了,但因为你知道电话的那一头正在身陷情绪的泥潭,你帮他一下他可能就会好受很多,但因为要胁迫自己的价值观的方向更改,顺从他的立场去跟他谈话,说真的,累死了。何况,他总是喜欢边开车边讲电话,烦死。总是让我配合他的垃圾时间的运用。

觉得活得对得起自己,并不容易;如果加上总拷问自己,不要活得有遗憾这种事情,人生的步调就会更加沉重。我觉得我不擅长将人生过得平凡美好。同时,这种朋友我觉得未来应该也不会,我应该也不会允许有更加深入的交集,希望不要再接到类似的电话,当然,也希望他能有美好的人生。

感觉自己真是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的吐槽文。可见,昨天是多么让我厌恶的日子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